




钢板的相互作用
形成碳化物,合金元素按其与钢中碳的亲和力的大小,可分为碳化物形成元素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两大类。常见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有:Ni、Co、Cu、Si、Al、N、B等。热轧钢板与冷轧钢板的区别——成形性能:由于冷热板得性能基本差不太多,所以成形性能的影响因素就要看其表面质量的区别的,由于表面质量是冷板来的要好,所以通常来讲同材质的钢板,冷板比热板的成形外观效果要好一些。它们基本上都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中。常见碳化物形成元素有:Mn、Cr、W、V、Nb、Zr、Ti等(按形成的碳化物的稳定性程度由弱到强的次序排列),它们在钢中一部分固溶于基体相中,一部分形成合金渗碳体,含量高时可形成新的合金碳化合物。
钢板加工的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分解转变的影响
除Co外, 几乎所有合金元素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推迟珠光体类型***的转变, 使C曲线右移, 即提高钢的淬透性。常用提高淬透性的元素有:Mo、Mn、Cr、Ni、Si、B等。必须指出,加入的合金元素,只有完全溶于奥氏体时,才能提高淬透性。必须指出, 加入的合金元素, 只有完全溶于奥氏体时, 才能提高淬透性。如果未完全溶解, 则碳化物会成为珠光体的核心, 反而降低钢的淬透性。另外, 两种或多种合金元素的同时加入(如, 铬锰钢、铬镍钢等), 比单个元素对淬透性的影响要强得多。
除Co、Al外, 多数合金元素都使Ms和Mf点下降。其作用大小的次序是:Mn、Cr、Ni、Mo、W、Si。YXB51-200-800(S)缩口型楼承板,也称YXB51-200-800(S)燕尾式楼承板,简称YXB51-200-800(S)压型钢板,是一款缩口楼承板的型号。其中Mn的作用***强, Si实际上无影响。Ms和Mf点的下降, 使淬火后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增多。残余奥氏体量过多时,可进行冷处理(冷至Mf点以下), 以使其转变为马氏体; 或进行多次回火, 这时残余奥氏体因析出合金碳化物会使Ms、Mf点上升, 并在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即发生所谓二次淬火)。

钢板的计算与运用
首先我们要知道YX76-305-915楼承板的原材料的展开宽度是1250mm,也就是原材料的进料宽度,下面来计算:
步:7.85×1.25×1.2=11.775,这就是一米的重量,单位是KG或公斤,记住:厚度是1.2mm就乘以1.2,宽度是1250就要乘以1.25,不用去转换,这个也不要去追究怎么转化的,只是经过多番计算转换出来的经验。
第二步:计算每的平米重量,用每米的重量除以有效宽度,即:11.775÷0.915=12.8688,单位也是KG,这里有个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不是乘以0.915呢?道理很简单,因为长度1000mm宽度为1250mm的宽度的板压成型后的楼承板的有效宽度只有0.915,如果要有一个平方,***少要长度比1000mm还要长的板来压型,也就是1000mm÷915mm=1092mm,也就是说只有长度1092mm的板压出来刚好是1平方米,所以是除以有效宽度,而不是乘以有效宽度;另外要算其他的板型也一样,或计算其他的单位,只是此公式相互转换,灵活的应用。
第三步:每平方米的重量×所需要的平方=所需要产品数量的重量,即:12.8688×3000=38606.55KG,如果转化成吨位的话除以1000就可以了,也就是38.6吨。
另外要算其他的板型也一样,或计算其他的单位,只是此公式相互转换,灵活的应用。
钢板——锅炉用钢板:用小写g在牌号尾表示。其牌号可用屈服点表示,如:Q390g;也可用含碳量或含合金元素来表示,如20g、22Mng、15CrMog、16Mng、19Mng、13MnNiCrMoNbg、12Cr1MoVg等。钢板按厚度分——厚钢板:厚度大于3(4)mm的钢板。2、一般结构用热连轧钢板1)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建筑、桥梁、车辆等一般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厚钢板又称中厚钢板,其划分是:(1)中板:厚度3(4)-20mm的钢板。厚板:厚度20-60mm的钢板。特厚板:厚度60-600mm的钢板(国外厚达700mm)。钢板——压力容器用钢板:用大写R在牌号尾表示,其牌号可用屈服点也可用含碳量或含合金元素表示。如:Q345R,Q345为屈服点。再如:20R、16MnR、15MnVR、15MnVNR、8MnMoNbR、MnNiMoNbR、15CrMoR等均用含碳量或含合金元素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