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钣金检测技术
5.1.3 裁切不齐:由于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或设备固定不当,导致产品边缘切割不齐。 5.1.4 变形:因加工设备调校不当或材料因內应力而造成的产品平面形变。
5.1.5 氧化生锈:因产品加工后未进行相应防锈处理或处理措施不当,而导致产品表面出现锈斑。 5.1.6 尺寸偏差:因加工设备的精度不够,导致产品尺寸偏差超过设计允许水平。 5.1.7“R角”过大/小:产品因折弯或冲压设备精度不够,导致折弯处弧度过大/小。 5.1.8 表面凹痕:由于材料热处理不好或材料生锈,其内部杂质导致金属表面形成的凹痕。3门、面板的安装对正及间隙要求:同一批机柜相同地方的间隙差值小于0。 5.1.9 倒圆角不够:产品裁切边缘因切割或冲压原因产生的锐边未处理成圆弧状,易导致割手。
现代制造业越来越趋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而钣金加工领域对生产的柔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生产环节既包括加工(冲压、激光切割、折弯等)、表面处理和装配等,又包括零件在整个制造周期过程中的检测。钣金零件的首件检测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制造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传统的平面零件检测通过游标卡尺、模板或者是三坐标测量机进行。精密钣金步骤通常的精密钣金加工的工序就为:钣金加工图纸规划——gt。但是由于钣金零件的特殊性,传统测量方式很难完全满足测量要求,尤其对于大尺寸零件和复杂零件更是如此(例如多孔零件、复杂曲线等)。
所有直径小于0.25mm的缺陷均可视为不可见。 2)任何外露基材的缺陷均不可接受。
3)不太显眼指视距1.2米左右缺陷不可见。
4)1级和2级表面上杂质、颗粒、凹坑间距应大于50mm以上。 5)涂料堆积、焊渣不能影响装配。
6)1级和2级表面上的浅划痕间距应大于200mm以上。
7)挂具印尽量设置在低级表面,如果仅有1级面,必须满足S≤3,P≤4。 8)凹坑深度≤0.5倍板厚。
9)颜色与原膜层无明显色差,必须用相同或相似的颜色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