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混流泵的设计结构
潜水电泵的潜水电机置于泵的上方,潜水电机为干式结构,选用F级绝缘,可靠的机械密封及辅佐密封,并设有走漏和内部绕组、轴承温升保护设备,装备操控柜、运转安全可靠,运载水质和环境习惯广、叶片可调、工况规模大。
从进水口方向看,叶轮为逆时针方向旋转。
当电机功率在315KW以下时,电压选用380V或600V,当电机功率在315KW以上时,电压选用6KV或10KV。
潜水混流泵是一种“拉出”式结构泵,在查看和拆卸叶轮和轴封时,毋须将与泵体相连接的管路拆开。装有精细加工的泵轴,装有稀油光滑的轴承,在填料函盖中装有防护轴套。轴承箱的油位,可由恒位油杯来操控。其实减少混流泵故障发生机率有妙招也就是加强管理与***,只有平常善待混流泵,工作的时候,混流泵才能发挥出较为稳定的工作性能。
泵体的支脚,可承受来自管路的任何载荷,并直接传递给基础。这样,转子不会因为泵承受受载荷而发生曲折,然后确保轴承的使用寿命。
因为较大的过流面积,然后削减阻塞。
泵的旋转方向,从驱动端看,为顺时针方向。
动力驱动可选用电动机或内燃机。
泵设备上能够装备完好的放气设备,有利于吸入管路的排气。
潜水混流泵适用于排灌泵站、大流量、中扬程、运送水质为原水或轻度污水。运送介质温度50度以下,扬程在20米以下操作简略,使用方便,合作安装体系。可建成地下泵站,坚持地上面貌,适合水位涨落较大的沿江、湖泊区域建站、是处理防洪完全的方法。
潜水混流泵开泵前,吸入管和泵内有必要充满液体。开泵后,叶轮高速旋转,其间的液体跟着叶片一同旋转,在离心力的效果下,飞离叶轮向外射出,射出的液体在泵壳分散室内速度逐步变慢,压力逐步添加,然后从泵出口,排出管流出。此时,在叶片中心处因为液体被甩向周围而构成既没有空气又没有液体的真空低压区,液池中的液体在池面大气压的效果下,经吸入管流入泵内,液体就是这样接连不断地从液池中被抽吸上来又接连不断地从排出管流出。
混流泵开机前的检查
lt;1gt;用手盘动电动机联轴器,检查转动是否灵活,有无轻重小均匀或摩擦的感觉。
lt;2gt;检查轴承;对滚动轴承检查润滑油油(脂)是否在显示窗指示位置,对橡胶轴承检查上部冷却水润滑是否准备好。
lt;3gt;检查各部连接螺栓是否全部拧紧,有无松动的现象。
lt;4gt;检查进出水流道及进水池有无杂物堵塞,如有应及时排除。
lt;5gt;检查仪器、仪表部分是否正常,检查电源电压是否达到额定电压lt;380vgt;。电源电压***低不得低于额定电压5%,***高不得超过额定电压10%。工作原理:工作原理与控制离心泵零流量启动特性相同,只要取消电磁阀的yan时设置即可。
lt;6gt;检查集水池水位深度是否符合要求。泵站***低水位不得低于水泵基础梁下表面。

使用与***:
(1)轴承采用稀油润滑时,应经常检查和控制轴承体的油二根标线间;轴承采用润滑脂润滑时,应定时补充油量。对100~350HW型泵拆去前盖和后盖来补充,对400~650HW型泵可通过油杯来补充。
(2)经常检查轴承的温升。一般不得高于环境温度40℃,***高温度不得超过80℃。
(3)注意泵运转时有无摩擦和撞击声。如泵盖与叶轮摩擦,可在泵盖和泵体间增加纸垫。实际使用间隙0.3~0.7毫米。
(4)填料的调整必须适当,液体应从填料压盖处成滴状间断漏出。填料太紧,轴会发热和功率增加;填料太松,液体泄漏过多,效率降低。
(5)如电机与泵直联,两轴的轴心线应在一直线上。
(6)检查进水管路有无漏气现象。
(7)注意功率是否突然增大或降低,流量是否突然减少,如有,应停车排除。
(8)经常检查各螺栓是否因振动而松动。装有精细加工的泵轴,装有稀油光滑的轴承,在填料函盖中装有防护轴套。
(9)在冬季,停车后应将泵和管路内存水放出。
(10)泵初期使用200小时或半年后,应更换润滑油(脂)。以后每1000小时或一年后换油一次。
(11)泵工作3000小时或三年后,应解体检查和***。
(12)对于长期停用的泵,应将运转部分拆下,作防锈处理后妥善保管。

蜗壳式混流泵有卧式和立式两种。中、小型泵多为卧式,立式用于大型栗。卧式蜗壳式混流泵的结构与单级单吸离心栗相似。只是其叶轮形状不同,混流泵叶片出口边是倾斜的,叶片数较少,流道宽阔,混流泵的流量一般较离心泵大,其蜗壳体也较大,为了支承稳固,泵的基础地脚座一般均设在泵体下面,轴承体靠泵体支承。(12)对于长期停用的泵,应将运转部分拆下,作防锈处理后妥善保管。此外,卧式蜗壳式混流泵的密封形式常采用平面密封(又称轴向密封),即以叶轮上的轴向端面与泵盖上的相应密封面进行密封。装配时在蜗壳体与栗盖或轴承体间垫纸,当轴向间隙增大后,可 拿去纸垫或在叶轮的后盖板轮毂端面加铜垫片以减小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