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加碱 蒸煮了2 - 3 天后,把大碱(Na2CO3) 加进蒸煮锅中,蒸煮锅上用草覆盖,草上再加一层灰烬,继续蒸煮2 - 3 天,共6 - 7 天。7) 去碱 蒸煮的工序完成后,除去顶层的灰和草,然后把蒸煮锅底部孔道打开,放出碱水,加清水再放出,反复7 - 8 次,基本上把碱质除去(80 %以上) 。8) 二次浸泡 加满清水,再浸泡这些除去碱质的原料,加柴燃烧,仅保持锅中温度略高于常温(约40 度) 就行,使其自然发酵,约15 天后取出。6)抹灰把灶灰均匀地拌在构皮上,一小块一小块地拌,并用稻草扎起,每千斤料可扎出650块左右。9) 舂碓 把竹料放进舂碓上,用脚力舂,大约舂一个小时,料舂细为止,若要造的是***纸,此时加一点买来的嫩黄(民国时是加入土产的,可能有杀虫的作用) 。拷贝纸是一种生产难度相当高的文化工业用纸,该产品的技术特性主要为如下:具有较高的物理强度,优良的均匀度及透明度,及良好的外表性质,细腻、平整、光滑、无泡泡沙、良好的适印性。一般印刷纸的生产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性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所以东莞拷贝纸质量的差别也在变化着,也扭曲了真正用拷贝纸的商家。
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tui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yi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对白族造纸技术的探讨,将有助于研究历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的科技发展状况。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