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板面横向裂纹
这种裂缝通常发生在混凝土终凝固后或养护期间。裂缝的特征、原因和预防措施与上述预应力空心板横向裂缝相似。
(2)板纵肋裂纹
肋裂缝的特点是大部分裂缝发生在大型预应力屋面板安装到位后;混凝土施工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在未加固或未加固的混凝土中埋石,在混凝土早期加热阶段采取散热降温措施,在混凝土冷却阶段采取保温措施,合理设置施工缝,采取二次抹灰,加强混凝土养护等措施。裂纹在纵向肋的两端倾斜约450°。原因是:大型屋顶板是根据简单支撑板设计的。在实际安装和使用中,支架三点焊接,使支架具有一定的嵌固和约束作用,不会对板端产生严重的应力;当屋面保温层设计标准低或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时,屋面板也会产生温度变形(波动),导致板端局部受力面产生斜裂缝。预防措施如下:在与斜裂缝方向垂直的板端肋上增加一根φ12——14的斜钢筋。这种附加钢筋的一端焊接到预埋件上,而另一端向上弯曲并固定在板的上法兰上。
如果这种裂缝很小,可能无法处理;如果更严重,它们可能嵌入环氧树脂水泥或用粘合钢板加固。

角形裂纹通常出现在板端横向肋的横截面上,显示出45条斜裂纹。这种裂缝通常在两端各有一根肋骨,在严重的情况下,四个角可能同时出现。原因是:脱模和吊装时,由于模板吸附力大且不均匀,不能同时将构件吊出模具,后模角度容易开裂;竖向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养护用水量太少造成的,特别是模板拆除后,没有及时湿润或天气炎热,在阳光下容易出现类似的裂缝。在构件离开水池之前,在内外温差较大的角度处容易出现裂缝。横肋端部的突变应力相对集中。预防措施如下:将突变截面的拐角处改为圆弧角,以减少应力集中;在易产生裂缝的区域,增加一根长度为300 nm的φ 6—— φ 8的结构肋,以提高其抗裂性,限制裂缝。

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四种:结晶沉淀、渗透结晶、聚合物固化和电解沉积技术。其中,结晶沉淀技术、渗透结晶技术和电解沉积技术比聚合物固化技术更加成熟,主要用于修复水下混凝土裂缝。然而,聚合物养护技术主要用于修补水混凝土裂缝。滑坡引起的建筑物裂缝也可以说是由地基变形引起的,地基变形可以是蠕变变形或突然失稳变形。裂纹自修复有四种主要机制:结晶和沉淀技术
它是指混凝土在有水的情况下,通过物理、热和机械过程的自修复效应。这是一个自然过程,水必须存在才能发生。然而,由于水流速度过快,反应形成的晶体不能及时沉淀,被水冲走。水压梯度越大,裂缝自修复的允许宽度越小;在相同的水压梯度下,裂缝宽度变化越大,裂缝自修复的允许宽度越小。混凝土构件的表面是水泥基复合材料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面,是混凝土结构的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