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1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15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美丽乡村之“美丽”,不仅要求自然生态环境的宜居优美,还要求人文环境的优雅、人文素养的提高、乡风民俗的淳朴等。
以文化引1领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文化为魂。近年来, 很多地区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多举措推进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建设,注意保持原始乡村元素,又注重挖掘相契合的乡村文化和提升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注入新的内涵,使全区乡村渐渐脱去了“旧衣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美丽乡村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凝练概括。
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完善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对边远地区可利用村队废弃的社场、仓库建设一些简易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加强乡村文艺创作、文艺编导、文艺演出、文化管理等***人员的培训培养;举办农民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为农民群众搭起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空间格局和景观塑造上力求展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自然文化景观。鼓励农村群众以传统文化、当地风俗、美丽乡村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文艺作品。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
1、是改变农村资源利用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
2、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
3、是保障农民利益、民生和谐的需要;
4、是保护和传承文化,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5、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新技能,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