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电池及其特性
C : 光伏电池板的 PV 和 IV 特性
光伏电池阵列的组成形式一般有并联串联,如下图所示: 还有其他比较复杂的连接方式如 SP 结构、 TCT 结构、 CTCT 连接方式。1 、太阳能发电板仅仅将聚光转化成电磁能的设备,而没法存储电磁能。影响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特性主要有光照 强度 和 环境 温度两个方面, 两个因素进而会影响光伏电池阵列的功率输出,下面才光伏电池板的 V-I 特性和 V-P 特性进行分析:
当结温不变时,短路电流随着光照的增强逐渐增加,功率点也是逐渐增大,开路电压变化不大; 功率点对应的输出电压基本稳定,为开路电压的 0.8 倍左右。当光照强度一定的时候,温度变化对短路电流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对开路电压影响较大,开路电压随着 温度 的升高而变 小 ,功率点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且功率点电压随之下降。电压就是指蓄电池的额定值电压即一切正常工作中电压,一般有 3V 、 6V 、 12V 、 24V 、 36V 等。
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流程
(3) 太阳能电池拼装加工工艺介绍
① 电池检测: 因为电池片制做标准的偶然性,制造出去的电池性能各有不同,因此以便合理地将性能一致或相仿的电池组成在一起,因此应依据其性能主要参数开展归类;电池检测即根据检测电池的輸出主要参数 ( 电流量和工作电压 ) 的尺寸对它进行归类。以提升电池的利用率,作出品质达标的太阳能电池部件。假如把一片或是几块低输出功率的电池片装在太阳光电池单个中,将会使全部部件的功率减少。假设连续2个阴雨天,负载功率为40W每天照明时间8小时,要达到以上的照明时间,需要配置多少瓦的太阳能电池板,多少瓦的蓄电池。因而,以便较大程度地减少电池串联和并联的损害,务必将性能相仿的单个电池组成部件。
② 焊接: 一般将 6 ~ 12 个太阳能电池串连起來产生太阳能电池串。传统式上,一般选用银扁线组成电池的连接头,随后利用焊接或焊接 ( 用红外线灯,利用红外感应的热电效应 ) 等方式 相互连接。如今一般应用 60 %的 Sn 、 38 %的 Pb 、 2 %的 Ag 电镀工艺后的铜扁丝 ( 薄厚约为 100 ~ 200 μ m) 。连接头必须历经火烤、红外线、暖风、激光器解决。因为铅***,因而如今愈来愈多地选用 96.5 %的铜和 3.5 %的银铝合金。可是利用这类铝合金焊接时。影响太阳能电池板寿命的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光的辐射强度,风荷及冰雪负荷等也会影响电池寿命。规定焊接溫度不可以过高,焊接的時间也不可以太长,不然会造成焊接结晶的长大了,抗压强度减少或电池。焊接连接头中间需有优良的相互配合和适度的空隙,连接头要光洁整平、坚固。规定串连的电池片间隔匀称、色调一致。
串好的电池片拼接起来,并按照规定的顺序将各叠层进行铺设。
组件拼接演示
3.4 质量要求:
1 检查电池片是否有裂纹、缺损,若有应更换。
2 电池串接条之间间隙是否一致 , 不允许有明显偏差。
3 正负极引出位置必须正确。
4 检查组件内部各层表面,严禁各种杂物进入组件。
⑤ 叠层铺设时有没有按照工艺过程卡执行。
3.5 注意事项:
1 在铺设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各层位置居中对称。
2 汇流条焊接时,在焊接处一律用统一工具按住汇流条。
3 整个工作台面要保持清洁。
4 层压:
太阳能电池的 I-V 特性
基本上,太阳能电池包括一个 p-n 接点,光能(光子)在此使得电子和空穴重新组合,从而产生电流。由于 p-n 接点的特性类似于二极管,因此我们通常将图
电流源 IPH 生成的电流与太阳能电池接收的光照量成正比。在不接负载时,几乎所有生成的电流都流经二极管 D ,其正向电压决定着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 (VOC) 。 VOC 因不同类型太阳能电池的具体特性而有所差异。但对大多数硅电池来说, VOC 值都在 0.5V ~ 0.6V 之间,这也是 p-n 接点二极管的正常正向电压范围。太阳能比其他新能源成本低,而且具有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因此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新能源。
并行电阻 (RP) 表示实际电池发生的较小漏电流,而 Rs 则表示连接损耗。随着负载电流的增加,太阳能电池生成的电流会有更多一部分偏离二极管而进入负载。对大多数负载电流值来说,这对输出电压仅产生很小的影响。
太阳能电池的输出随着二极管的 I-V 特性不同而略有变化,且串联电阻 (RS) 也会造成较小的压降,但输出电压基本保持为常量。不过,在某一时刻,通过内部二极管的电流会非常小,导致偏置不足,这样二极管上的电压会随负载电流的上升而快速下降。后,当所有生成的电流都流经负载而不通过二极管时,输出电压为零。这种电流称作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 (ISC) ,它与 VOC 都是决定电池工作性能的主要参数,因此,我们将太阳能电池视为 “ 电流有限的 ” 电源。当输出电流增加时,输出电压会下降,后降为零,这时负载电流为短路电流。如今一般应用 60 %的 Sn 、 38 %的 Pb 、 2 %的 Ag 电镀工艺后的铜扁丝 ( 薄厚约为 100 ~ 200 μ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