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火花加工液
电火花加工中的电蚀现象早在19世纪末就被人们发现,如插头、开关启闭时产生的电火花加工液出售对接触表面会产生损害。20世纪早期苏联的拉扎林科在研究开关触点遭受火花放电腐蚀损坏的现象和原因时,发现电火花的瞬时高温会使局部金属熔化、气化而被蚀除掉,从而开创和发明了电火花加工方法,并于1943年利用电蚀原理研制出世界上台实用化的电火花加工-装置,才真正将电蚀现象运用到实际生产加工中。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电火花设备,并于60年代初研制出台靠模仿形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在保持工具电极与工件之间恒定放电间隙的条件下,一边蚀除工件金属,一边使工具电极不断地向工件进给,后便加工出与工具电极形状相对应的形状来。因此,只要改变工具电极的形状和工具电极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就能加工出各种复杂的型面。
工具电极常用导电性良好、熔点较高、易加工的耐电蚀材料,如铜、石墨、铜钨合金和钼等。在加工过程中,工具电极也有损耗,但小于工件金属的蚀除量,甚至接近于无损耗。
电火花工作液选用要点
电火花工作液选用要点:
1、要求低粘度,既流动性要好,粘度2.0以下较为合适。粘度低能有效排除碳渣,碳渣颗粒分离沉淀也会迅速。
2、要求高闪点,一般闪点在110度以上较为合适,排除安全隐患。
3、绝缘性能好,以维系工具电极与工件之间的适当的绝缘强度。
4、要求低挥发,既化学稳定性要强,能够延长使用期限。
5、电火花机加工时烟雾******,长时间接触刺激皮肤和***系统。
6、油品颜色清澈,水白透亮无泡沫,不腐蚀。
?电火花加工液出售加工条件
电火花加工液出售加工条件:
电火花加工时,脉冲电源的一极接工具电极,另一极接工件电极,两极均浸入具有一定绝缘度的液体介质(常用煤油或矿物油或去离子水)中。工具电极由自动进给调节装置控制,以保证工具与工件在正常加工时维持一很小的放电间隙(0.01~0.05mm)。
当脉冲电压加到两极之间,便将当时条件下极间近点的液体介质击穿,形成放电通道。由于通道的截面积很小,放电时间极短,致使能量高度集中(10~107W/mm),放电区域产生的瞬时高温足以使材料熔化甚至蒸发,以致形成一个小凹坑。
次脉冲放电结束之后,经过很短的间隔时间,第二个脉冲又在另一极间近点击穿放电。如此周而复始高频率地循环下去,工具电极不断地向工件进给,它的形状终就在工件上,形成所需要的加工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