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萃取沿革
1842年 E.-M.佩利若研究了用乙1醚从硝1酸溶液中萃取硝1酸铀酰。1903年L.埃迪兰努用液态从煤油中萃取芳烃,这是萃取的第yi次工业应用。
20世纪40年代后期,生产的需要促进了萃取的研究开发。
现今萃取通用于石油炼制工业,并广泛应用于化学、冶金、食品和原子能等工业。如,萃取已应用于石油馏分的分离和精制,铀、钍、钚的提取和纯化,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的提取和分离,抗1菌素、有机酸、生1物碱的提取,以及废水处理等。1
影响液液萃取实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液液萃取的主要因素为:
萃取剂的选择 、pH的范围、温度的确定、盐析、带溶剂、去乳化的作用等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较为复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在一定压力下,升高温度;由于升高温度作为萃取剂
CO2的分子间距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减小,密度降低,溶解能力相应下降。另一方面,在一定压力下,升高温度被萃取物的挥发性增强,分子的热运动加快,分子间缔和的机会增加,从而使溶解能力增大。3、先往萃取塔内用物料泵打满清水,打开搅拌机搅拌清洗塔腔,直至洗出的水清洁为止,然后关闭底部排放阀。因此,温度对超临界萃取率的影响应综合这两个因素来考虑:升高温度,分子的热运动加快,分子的缔和的机会增加,从而使溶解度的增加起了一定的主导作用。在实际生产中,
超临界CO2萃取的温度控制为大于临界温度,但不宜太高,一般为31.5℃~85℃是较好操作温度。
常用的萃取塔型
离心萃取机有分级接触和微分接触两类。前者在离心分离机内加上搅拌装置,形成单级或多级的离心萃取机,有路维斯塔式和圆筒式离心萃取机。后者的转鼓内装有多层同心圆筒,筒壁开孔,使液体兼有膜状与滴状分散,如波德比尔涅克式离心萃取机(图4 )。由于升高温度作为萃取剂CO2的分子间距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减小,密度降低,溶解能力相应下降。离心萃取机特别适用于两相密度差很小或易乳化的物系,由于物料在机内的停留时间很短,因而也适用于化学和物理性质不稳定的物质的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