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废电池的处理方面,瑞士有两家专门加工利用旧电池的工厂,其中一家工厂采取的方法是将旧电池磨碎,然后送往炉内加热,这时可提取挥发出的,温度更高时锌也蒸发,锰和铁熔合后成为炼钢所需的锰铁合金。这家工厂一年可加工2000吨废电池,可获得780吨锰铁合金、400吨锌和3吨。另一家工厂则是直接从电池中提取铁元素,并将氧化锰、氧化锌、氧化铜和氧化镍等金属混合物作为金属废料直接出售。
谨慎收集废电池
前面已经提到,电池中的含量较低(即便是高电池),消费群体分散,废电池随生活垃圾填埋是不会造成太大污染的(电池外壳的保护作用和大量垃圾的稀释作用使然)。但如果把大量的废电池集中到一个地方,加上处理不善(如剥开外壳,回收有价值部分,将残渣随意抛弃),则有可能引起局部地区的污染。因此,一些单位、个人在开展收集活动时,应当妥善保管并交给具备存放、处理条件的单位。在没有符合条件的处理或利用设施之前,不宜大规模收集废电池。
对目前已经收集到的废电池,应当以城市为单位由市政环卫部门安排场所集中贮存。待符合条件的设施建成后再处理或利用。
人们日常使用的电池如果进入废物渠道的话,其污染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日本福冈大学曾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将含电池埋在垃圾填埋场里,用20年时间观察这些电池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是比较容易释放出来的,但研究发现,经过这么长时间,这些电池里的不会大量释放,并且其释放的量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当然,这里所指的填埋场是正规的填埋场,而不是荒郊野地。所以,控制废电池污染的主要途径就是,不要随意丢弃。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报废年限为5~8年,数据显示,国内动力电池将在2020年前后进入报废高峰,累计报废量可达到12万~17万吨,而2016年实际拆解回收不足1万吨。由于动力电池中正极材料、电解质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同时,我国又必须通过回收利用来缓解对钴等稀缺金属的严重对外依赖。所以,电池回收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
对废电池污染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关键节点的风险防控
本政策针对不同废电池的特征,提出不同污染节点的环境风险防范方法。对废铅蓄电池,要求贮存场所应防止电解液泄漏;对动力电池,要求运输前不能拆解,须经过***包装后运输,强调采取有效的包装措施;对废锂离子电池运输前要求采取预放电、***包装等措施进行处理。
考虑到大量的废电池在长期存放中会发生外包装老化、破损的现象,若存放场地存在不安全因素,极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安全事故,政策中规定废电池的贮存场所应定期清理、清运,由***机构来管理。本政策将从技术层面落实废电池污染防治和循环利用过程环境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