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工程的历史
钢结构工程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 钢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较普通的结构形式之一。我国是早用铁制造承重结构的***,远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46-219年),就已经用铁做简单的承重结构, 而西方***在17世纪才开始使用金属承重结构。公元3-6世纪, 聪明勤劳的我国人民就用铁链修建铁索悬桥,的四川泸定大渡河铁索桥,云南的元江桥和贵州的盘江桥等都是我国早期铁体承重结构的例子。
钢结构建筑能大幅降低钢结构住宅成本
目前我国建筑产业的发展还是停留在传统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上,混凝土建筑占据建筑领域的绝大多数份额,是粗放增长模式的典型代表成果。这种传统建筑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需要,急需加以改变。而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钢结构建筑生产模式,才能从根源上“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
与混凝土住宅相比,以钢材、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钢结构建筑,在原材料回收上优势明显。有数据表明,在钢结构建筑领域,型钢回收系数能达到90%,钢筋和铝材则分别为50%和95%。它虽然具有循环利用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垃圾产生,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国内对钢结构行业认知有限,很多人误以为钢结构“成本过高”等客观因素阻碍了钢结构建筑推广,尤其在庞大的住宅建筑领域迟迟未能有效发力。
在关于建筑成本上,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以“10亿房地产项目”举例,在传统模式下, 开发周期需要3年,年***13%,总项目***成本约为1亿,按利润率10%计算,3年工期的项目盈利1亿;而在新模式下,项目开发周期只需要1.5年,在相同年***基础上,***成本约为0.5亿,节省了0.5亿***,相当于盈利1.5亿。
上述的一组数据充分展示新模式将能大幅降低钢结构住宅成本,为未来钢结构建筑在商用住宅产业内的大规模、推广提供可行性。
钢结构工程建筑构成三要素
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
建筑构成三要素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分割,但又有主次之分。是功能,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第二是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技术对功能又有约束和促进的作用;第三是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的反映,如何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作用,在一定功能和技术条件下,可以把建筑设计得更加美观。
提高钢结构焊接质量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质量管理是提高钢结构焊接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技术路线的推行和实现:一靠管理;二靠技术;没有有效的管理、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实现;没有技术、再好的管理也是空谈。因此,建筑钢结构的质量管理应当有两大内涵即:管理基础工作;技术基础工作。两项基础工作的有机结合,才是钢结构工程的真实质量管理,因此,质量管理是可靠焊接质量的根本保证。
钢结构工程中材料选用方面工程的造价控制
由于我国钢产量已经突破两亿吨,钢材品种更趋于多样化。各种新型建材,如轻质保温墙板、彩涂压型钢板、楼承板等不断开发出来并推广应用。建筑钢结构在设计阶段材料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材料选择不同,工程直接费不同,总造价不同。设计阶段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控制材料单价或工程量,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试举例如下:
(1)彩涂钢板:彩涂钢板一般用于轻钢厂房屋面板和墙面板,有不同板型、不同基板厚度和钢号、不同镀锌板类别和镀锌层厚度以及不同的彩涂层类别,在形式上又可选用单板、保温复合板、单板加内保温层等,其中保温层又有超细玻璃丝棉、硬质岩棉、聚等类别及厚度的不同,这些不同都造成单方材料价格的差异,从而影响厂房工程总造价。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厂房性质、大气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用板材,控制工程造价。
(2)多、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的墙体材料:墙体材料造价一般占土建工程造价的15%-25%。对于多、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来说,选用配套、经济、节能的墙体材料至关重要。目前,设计选用的外墙材料主要有水泥保温外墙板、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NALC板等;内墙材料主要有改性石膏板、GRC内墙板、水泥保温复合板等。莱钢集团自主研发的LCC-A系列、LCC-B系列和LCC-C系列轻质保温复合墙板也已应用于在建钢结构节能住宅工程中,逐步使钢结构住宅体系走向标准化、定型化和工业化,为降低综合造价创造了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