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可行性:大功率充电技术成熟度高,且耦合于当前方向。4万个,过去6年年复合增速超60%,2020年末有望突破50万个。与无线充电尚未产业化不同,大功率充电技术日渐成熟,特斯拉和小鹏汽车已落地147kw和120kw充电站。此外大功率充电技术与现有的充电桩建设一脉相承,避免技术路径切换成本。配套标准:换电模式受制于电池规格不统一,充电桩标准已趋于统一。目前电动乘用车电池位置、接插口和尺寸均不相同,使换电模式难以大规模应用。


国内首1个规模化电动汽车有序充电项目于2018年7月在郑州世纪家园小区落地。公共桩保有量和充电量持续高增长,私人桩配建率稳定在65%-70%。该项目一次性建成投运50个有序充电桩,在电网不扩容、不改造、不影响小区居民正常用电情况下实现“一车一桩”电力配置。即使使用60kw的直流桩,动力电池充电时长仍高达1.5-10个小时,很难满足应急性充电需求,导致电动汽车使用便利性远不及燃油车。


尽管大功率充电技术被广泛看好,且国网、1特斯拉均已大规模投建直流桩,但是我们依然看好交流慢充桩,主要原因是:1)多数电动汽车用于短距离市内通勤,耗电量小,交流桩足以满足。公共桩充电量热力图与分布图并不完全匹配,2019年3月广东、江苏和陕西充电量分别以5885。2)交流桩有助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3)交流桩投建成本和运营维护难度远低于直流桩。不过交流桩充电时间长,因此需要与车主日常生活、工作和***场景结合起来。


充电联盟数据也佐证了上述痛点,在未配建充电桩的私人乘用车中,因物业不配合、居住地无固定停车位而未配建私人桩的比例达26%和24%。2016-2018年,***能源局对充电桩建设进度作了明确的年度规划,而包括上海、北京和广东在内的各省也推出了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接近94%的电动汽车车主单日行驶里程在100km以内。按照百公里20kwh耗电量推算,平均每天消耗电量20kwh,使用7kw交流充电桩仅需要3个小时即可充满。便捷性是影响电动汽车充电方式的主要因素。小区私人充电桩、排插飞线充电、公司便捷充电枪和哪有排插哪里充位列前四,便捷性、可用性是其共同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