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仿古建筑是雕花楼景区的入口。虽然是门厅,但一般厅堂应有的匾额、楹联、案几都陈设了,屏门上的条幅是唐寅、文征明、沈周等明代书画家的书法。案几上摆放着花、瓶、石,有点古风。匾额楷书“崇德尚贤”四字,落款“真卿”,也许是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字而成。走出门厅,是一个花园。这里并不是雕花楼真神,可能是近年建设雕花楼景区时扩建的。虽然这里景色宜人,但不是核心。如果将整个景区比作一场古韵隽永的戏剧的话,这里就是这出戏剧的序幕。序幕不是高潮,但是能引导人们渐入佳境。不要忽略了门厅后面的一座门楼。虽然不是当年所建,但这座门楼的精美也是有目共睹的。砖雕门楼是江南 富贵人家宅第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古建筑的崇尚,近年来修复或重建的***花园,砖雕门楼似乎已经成了标配。甚至东山的许多普通人家的住宅也往往建有砖雕门楼。
花缸和石墙之间,是一 方山 石砌成的水池。一阵山风吹过,碧波荡漾,池中的水草随着水波起舞,红色的金鱼在碧水中,在水草间嬉戏,无忧无虑。从右侧的小径走过,花园中的荷池就在路边。隔水想望,对面是雕花楼宾馆的水榭和客房。水榭前的平台被堆垒的山石托起,住店的客人在平台上品茗观景。游园的人们也成了花园的风景,而品茗的人们又何尝不是风景的一部分。那块 太湖 石,过去不知经过 太湖 水多少年的冲刷、侵蚀,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如今,它在雕花楼的这片平静的水池中安下了家。阅遍世间百态,历尽寒暑风霜。湖石在池中安家,绿色的植物又在湖石上安下了家。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竹,自古被誉为君子。在王明德看来,“它没被做成筷子和篮子,而是在我手中变成了有灵气的竹扇。”一把竹扇,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却很麻烦。“传统的竹扇制作有67道工序。”一边拿打磨扇骨,一边介绍。选料是的环节。“我们一般要用生长周期在6至8年间的竹子,竹节少,形体直,才算标准。”而这竹子,锯断竹根后,就不能落地了,要靠人力一根一节从高上山背下来。究其原因,不过是竹子落地会碰坏竹青,这样做出的扇骨或有黑斑,不符合要求。选好料后,通过蒸煮、晒干使竹骨定型,再将之打磨成扇骨,并赋予扇面色彩,二者组合,就是一把精巧的竹扇。
作为竹扇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竹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虽然喜欢做扇子,但一开始并没有用这个来谋生,而是当作一种爱好。”直到1989年,他才把这门手艺捡起来,开起了竹扇厂。接到了日本一笔大单:生产七八万白竹片,用作日本马路上的护栏和家里的装修材料。赶工一个多月完成了客户需要的货物时,对方却反悔了。“他们说我的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我当时把全部家当都投进去了,结果卖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