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中国,虽然历经各种磨难,但是丝毫没有影响饮食文化的传承。就是在今天,能够参加国庆***宴会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不仅仅是享用一次美食,而且是一种政治荣誉,也是政治地位的象征和宣示。能够得到***ji关主要负责人的宴请,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殊荣。所以,在中国,吃饭并非单纯的解决肚子的空虚,往往具有吃饭以外各种意义的文化内涵。一段时间以来,在方方面面,特别是zheng府部门鼓与呼下,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改革开放以来,温饱逐渐解决,一些人先富了起来,公款吃喝也成为风气,并且愈演愈烈,把中国的饮食文化演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现在虽然有了很多条款限制,依然难以制止饕客们的胃口,总会对饮食文化不断改头换面以规避制度的红线。所以,有了将“三菜一汤”搞成“三盆一缸”之类的创举。类似的变通可以说是花样百出,用于吃喝的***费依然居高不下。”这里的“和”是为了寻求味的适中,实现综合的味感,即融五味于一肴,达到菜肴整体风味的***1佳效果。
中国传统的膳食平衡理论还反映在具体菜肴的相互搭配上。中国菜不像西菜,肉是肉、鱼是鱼、鸡是鸡那样单调,即便是炸牛排旁放两块炸土豆,一小撮煮青豆,也是彼此无关系。相反,中国菜讲究配伍,即主料和辅料的搭配。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凡一物烹成,必有辅佐,要使淡者配淡,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才有和合之妙。”在烹饪实践中,主料多以鲜味浓厚的肉类为主,辅料多以清淡的蔬菜为主。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荤素相配。说到荤素相配,林语堂先生在几十年前就说:“整个中国烹调艺术是要依靠配合的艺术的。”他还说:“西人不知道肉与菜同烧,使肉里有菜味,菜里有肉味。”日本石毛直道先生也说:“日本有名的菜大都佐以适量的蔬菜用鱼制作,中国烹调则不偏重于肉、鱼、蔬菜任何一方,而是三种原料搭配使用。”可以设想把“葱扒海参”与“扒海参”旁放几段生葱同吃,人们选择的肯定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更重要的是,这只是监管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只有***厨房而没有其他监管。再说,肉类含蛋白质、脂肪较多,蔬菜含***较多,两者相互补充,不但营养比较quan面,而且能增味之香美。就以“洋葱猪排”而论,猪排本身含有醇、脂、酚等物质,加热后能发出诱人食欲的香味,而洋葱含有丰富的芳香物质,两者相配,交互见功,滋味比单纯的“红烧猪排”香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