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是“保持健康意识的建立”和“形成运动习惯”。在美国的体适能课程中,规则和安全、健康习惯的占比很高,并不像国内很多机构的课程体系过多的关注运动技能和技巧。第二个阶段产生需求是指家长对儿童体适能培训机构已经有了认知,但却没有产生可以付费的需求。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的价值,因为后只有不到1%的人才能成为***的运动员,而后能成就名声的则更是凤毛麟角,但掌握了良好的健康习惯、对自己的身体能有很好的把控,养成终生健身的习惯,这才是真正能在一生中不断获得收益的核心保障。
所以,后总结一下什么是“儿童体适能”?
我给出的答案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强***的体质和身体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不断突破自身认知的边界,养成保持健康的习惯,能够尝试着不断超越更好的自己”。
03、对体适能训练的误区?
一个误区是将“体适能训练”当成了普通的体能训练。这一点在一章节《什么是儿童体适能》中已经深度解答了,儿童体适能的训练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强***的体质和身体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不断突破自身认知的边界,养成保持健康的习惯,能够尝试着不断超越更好的自己。比如鼓励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往下跳,着陆在软垫上的感觉、膝盖弯曲后形成缓冲的感觉,这些信息会帮助孩子构建成对这一行为的认知,让他明白在这个高度下、在软垫的保护下,这种行为是安全的。
所以,运动训练是它的手段但不是全貌。
第二个误区,很多家长认为进行了这个“体适能训练”,就需要看到运动成果。这种功利的想法,不只是运动类项目,在其它几乎所有的教育类项目中,都很常见。
家长希望孩子在一节课里就学会前滚翻(虽然单就前滚翻这个动作而言,***后几乎很难用上),如果是***的“体适能训练”,这个目标无法达到,因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要求,“对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孩子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机械性的训练、模仿,强制性的要求,适得其反,会影响孩子未来对动作的感觉、对动作的创造性。按照很多文献和***的建议,“体适能训练”,好从0岁,也就是刚出生时就开始。
所以,我们可以保证孩子们在坚持一个阶段的训练后(通常会持续几个月时间),可以掌握这一阶段目标中所涵盖的所有动作,但要压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我们不能,更不愿意去做这个保证。
所以,针对儿童的体适能训练,关键点在于:
一、吸引***参与其中;
二、给予尽可能多的参与运动的机会;
三、鼓励和支持;
四、适当指导和帮助。
一点,吸引***参与其中,就需要“投其所好”。
比如为孩子们设计一个和活动内容相符的主题(比如近流行的动画片、卡通形象等等),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我们的孩子们很喜欢的猫捉老鼠游戏),以游戏的手段让孩子们运动起来。另外,音乐的使用、老师自己的动作示范、示范动作的幅度等等也都很有讲究,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渲染气氛,让孩子们沉浸其中。2、加强课程的***,要让家长一眼就清楚机构是做什么的,因此一定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