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都是由若干表面组成,各表面之间有一定的尺寸和相互位置要求。零件表面间的相对位置要求包括两方面:表面间的距离尺寸精度和相对位置精度(如同轴度、平行度、垂直度和圆跳动等)要求。以加工部位分序法:关于加工内容很多的零件,可按其构造特性将加工局部分红几个局部,如内形、外形、曲面或平面等。研究零件表面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离不开基准,不明确基准就无法确定零件表面的位置。基准就其一般意义来讲,就是零件上用以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置所依据的点、线、面。基准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
精密加工技术 :
从1963年开始计划,但直到2004年才发射了一个利用陀螺仪的测量装置——引力探测器,用于检测地球重力对周围时空影响。精密机械加工的设计基准在于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它点、线、面位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其中陀螺仪的核心部件——石英转子(38.1毫米)的真球度达到了7.6纳米,若将该转子放大到地球的尺寸,要求地球表面波峰波谷误差仅为2.4米,如此高的加工精度可以说将超精密加工技术发挥到了极限。
形状也从球形向非球面乃至自由曲面发展,这对超精密加工设备、工艺及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技术要求控制工件表层及亚表层的损伤及***结构、应力状态等参数,为超精密加工技术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切除各加工面的大部分加工余量,并加工出精基准,主要考虑尽可能大地提高生产率。微纳结构功能表面的超精密加工技术得到重视。微结构功能表面具有特定的拓扑形状,结构尺寸一般为10~100微米,面形精度小于0.1微米.
微细测量、组装工艺技术平台,实现由单工序的超精密加工向全过程的超精密制造的演变。切除粗加工后可能产生的缺陷,为表面的精加工做准备,要求达到一定的加工精度,保证适当的精加工余量,同时完成次要表面的加工。大到天体望远镜的透镜,小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纳米尺寸及特征零件的制造,超精密加工技术从发展之初一直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当前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在不断研究新理论、新工艺以及新方法的同时,将向着、等方向发展,并贯穿零部件整个制造过程或整个产品的研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