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强度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荷作用下抵抗***(过量塑性变形或断裂)的性能。由于载荷的作用方式有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形式,所以强度也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等。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各种强度间常有一定的联系,使用中一般较多以抗拉强度作为基本的强度指针。
2.塑性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的能力。
3.硬度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指针。要使钢中高温相——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转变成低温亚稳相——马氏体,冷却速度必须大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目前生产中测定硬度方法常用的是压入硬度法,它是用一定几何形状的压头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试的金属材料表面,根据被压入程度来测定其硬度值。常用的方法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A、HRB、HRC)和维氏硬度(HV)等方法
热处理方面的现行***标准
10 GB/T13324-2006热处理设备术语 2007-04-01实施,代替GB/T 13324-1991
11 GB/T21736-2008节能热处理燃烧加热设备技术条件 2008-11-01实施
12 GB/T10201-2008热处理合理用电导则 2009-01-01实施,代替GB/T 10201-1988
13 GB/T22561-2008真空热处理 2009-06-01实施
14 GB/T22894-2008纸和纸板加速老化在80℃和65%相对湿度条件下的湿热处理 2009-09-01实施
15 GB/T17358-2009热处理生产电耗计算和测定方法 2009-11-01实施
16 GB/T5953.2-2009冷镦钢丝第2部分:非热处理型冷镦钢丝 2010-04-01实施,代替GB/T 5953-1999
17 GB/T5953.1-2009冷镦钢丝部分:热处理型冷镦钢丝 2010-04-01实施,代替GB/T 5953-1999
固溶处理是为了溶解基体内碳化物、γ’相等以得到均匀的过饱和固溶体,便于时效时重新析出颗粒细小、分布均匀的碳化物和γ’等强化相,同时消除由于冷热加工产生的应力,使合金发生再结晶。其次,固溶处理是为了获得适宜的晶粒度,以保证合金高温抗蠕变性能。固溶处理的温度范围大约在980~1250℃之间,主要根据各个合金中相析出和溶解规律及使用要求来选择,以保证主要强化相必要的析出条件和一定的晶粒度。对于长期高温使用的合金,要求有较好的高温持久和蠕变性能,应选择较高的固溶温度以获得较大的晶粒度;对于中温使用并要求较好的室温硬度、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的合金,可采用较低的固溶温度,保证较小的晶粒度。合金钢是在碳钢基础上,有目的地加入某些元素(称为合金元素)而得到的多元合金。高温固溶处理时,各种析出相都逐步溶解,同时晶粒长大;低温固溶处理时,不仅有主要强化相的溶解,而且可能有某些相的析出。对于过饱和度低的合金,通常选择较快的冷却速度;对于过饱和度高的合金,通常为空气中冷却。
热处理裂纹的分类:
45#钢热处理厂家淬火裂纹——纵裂(***应力型)、弧裂(局部拉应力型)、大型工件淬火裂纹(纵断、横断)、边廓表面裂纹(局部拉应力型)、脱裂、第二类应力裂纹。
纵裂的形成条件
淬透是纵裂形成的必要条件。小工件淬透后的应力状态属于***应力型残余应力,一般情况下***应力的切向应力显著大于轴向应力。因此形成***应力型残余应力是纵裂的应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