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婉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经分析,所用的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摩擦焊机在生产制造业中已使用了快50年了,为什么这么受大家的欢迎,说明还是有它的优势的。
制造的剑,刀刃为钢,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锚。中世纪,在叙利亚也曾用锻焊制造工具。
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铸焊、锻焊和钎焊的水平上,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量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接,只能用以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
在近代的金属加工中,焊接比铸造、锻压工艺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焊接结构的重量约占钢材产量的45%,铝和铝合金焊接结构的比重也不断增加。
未来的焊接工艺,一方面要研制新的焊接方法、焊接设备和焊接材料,以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如改进现有电弧、等离子弧、电子束、激光等焊接能源;运用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改善电弧的工艺性能,研制可靠轻巧的电弧跟踪方法。
另一方面要提高焊接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如焊机实现程序控制、数字控制;研制从准备工序、焊接到质量监控全部过程自动化的专用焊机;在自动焊接生产线上,推广、扩大数控的焊接机械手和焊接机器人,可以提高焊接生产水平,改善焊接卫生安全条件。
水调质处理时,淬火温度一般取钢材点AC3点以上30~50℃。对于经细晶粒处理的钢材,则可在较高的温度下淬火。压力容器封头和筒节可采用喷淋水柱或浸入水槽两种方法进行淬火。由于浸入淬火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应用较为普遍。淬火操作的关键是保证工件的入水温度不低于AC3点,并注意控制工件的冷却速度。在连续使用20个小时或存放1个月必须更换机油,不然会造成机器过度磨损。在一批工件连续淬火时,淬火槽水温不应高于80℃,否则工件的冷却速度达不到激冷的要求,不能形成淬火***。
淬火后回火处理的温度对壳体和焊接接头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回火温度应在点以下50~100℃。对一种钢材适用的回火温度范围可通过预先的回火处理试验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