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弥勒佛铜雕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在寺庙里总能看到弥勒佛的身边有一副楹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大肚弥勒佛会我们一心向善,面对困难都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定要做到乐观包容,积极向善,所谓宽容便是善缘,快乐便是功德。大肚铜弥勒佛是佛后的造型,布袋弥勒佛铜雕是弥勒佛在人间的化身,虽然都有笑口常开,大度能容的寓意。









弥勒形象共有三个。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第三个形象出现,再演变为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该形象依据后梁时期一个自称弥勒化身的人契此的模样。这个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种庄严凝重的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活。可以由人随意调侃、揶揄。这是弥勒世俗化的必然结果。弥勒佛的形态至元***生巨大变化,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新型弥勒佛流行。学术界普遍认为它的原型是五代时期的明州高僧契此(?一约916年)。他常持一布袋乞食,并口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江浙间多以契此是弥勒"分身"示现,故多图画其形象。一例是宋代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岳林寺为他建阁塑像。明清寺院则将此种大肚弥勒佛置于天王殿***,以笑迎四面八方的信徒。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雕刻的布袋弥勒佛,高约2公尺,约作于元代。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石刻布袋弥勒佛,高6.4公尺,宽8.9公尺,创作于元末明初。

托金米勒佛左手托金元宝,右手手扶金钱袋,钱袋中的铜钱已经散落出来,米勒佛在那里对世人微笑,此雕塑象征财源滚滚,这样一尊佛像谁不想请回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