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碎过程的实质
破碎过程,必须是外力对被破碎物料做功,克服它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才能发生破碎。当外力对其做功,使它破碎时,物料的潜能也因功的转化而增加。因此,功率消耗理论实质上就是阐明破碎过程的输入功与破碎前后物料的潜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为了寻找这种能耗规律和减小能耗的途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若干个不同形式的破碎功耗学说。根据计算原则,对于传动轴(仅仅或主要承受扭矩)按照扭矩强度条件进行计算,对于心轴(只承受弯矩)应该按照弯曲疲劳强度进行计算,对于该主轴,既承受扭矩还承受弯矩,是一个转轴,所以必须进行弯扭合成强度条件进行计算,需要时还应该进行疲劳强度的校核。目前公认的有:面积学说,体积学说,裂缝学说。我们只做简单的介绍:面积学说:1867年,Rittinger提出的,破碎消耗的有用功与新生成的物料的表面积成正比。
机壳由上机体、后上盖、左侧壁和右侧壁组成,各部分用螺栓连结成一体,上部开有进料口,内部镶有高锰钢衬板,磨损后可以更换,机壳和轴之间漏灰现象十分严重,为了防止漏灰,设有轴封。机壳下部直接安放在混凝土基础上,并用地脚螺栓固定。可根据矿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矿块的形状和所要求的产品粒度来选择破碎施力方式,以及与该破碎施力方式相应的破碎机械。为了便于检修、调整和更换蓖条,下机体的前后两面都开有一个检修孔。为了便于检修、更换锤头方便,两侧壁也对称的开有检修孔。
轴的制造工艺性,主要是指便于加工和装配轴上的零件。并且生产率高、成本低。一般来说,结构越简单,工艺性越好。同时还要随具体的应用场合以及不同的工艺要求(如铸造、焊接等)而设计成不同的结构形状。所以应该尽量简化轴的结构。为了便于装配零件并去掉毛刺,轴端应制出45度倒角。在需要切制螺纹的轴段,应留有退刀槽。起尺寸都可查有关的标准和手册。若需要磨削加工的轴段,应留有砂轮和越程槽。
具体分析如下:该主轴有3个轴段有键槽,为了减少装夹工件所需的时间,应在这些不同的轴段上开的键槽在轴的同一条母线上。普式硬度系数一般为2~4,再如一些中硬矿石:花岗岩、纯褐铁矿、大理石等,抗压强度是120~150Mpa,普式硬度系数一般为12~15,还有硬矿石、极硬矿石,普式硬度系数一般为15~20。另外,还为了减少加工刀具的种类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轴上直径近似的地方,圆角、倒角、键槽宽度、砂轮越程槽宽度,退刀槽宽度等尽可能采用相同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