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氏啮小蜂繁殖习性
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1年发生7代,以老熟幼虫在美国白蛾蛹内越冬,群集寄生于寄主蛹内,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雌蜂平均怀卵量270.5粒,雌雄比为44∶1~95∶1,人工接蜂时雄蜂可忽略不计。冬季无滞育现象。成蜂在寄主蛹中后,***行交配(无重复交配现象),随后咬一“”孔爬出,其余的成蜂均从该孔而出。刚的成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杨歧忠经过十五年的寻找和研究,终于在我国的陕西找到了一种以前从没有发现过的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并把它起名叫白蛾周氏啮小蜂。从卵产入寄主蛹中至成蜂、咬破寄主蛹壳出来这一时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365.12日度和6.14℃。人工繁殖时可用当天“”出来的雌蜂接蜂,或“”出后1天~2天的雌蜂接蜂。接蜂后,雌蜂异常活跃,迅速爬到寄主体上,伸出产卵器,试探着刺入寄主蛹中,然后产卵
周氏啮小蜂的投放数量和次数
投放数量一个防治区内总放蜂量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和放蜂方式决定。接种式释放蜂虫比1∶1为宜,淹没式释放蜂虫比3∶1为宜。一般来讲,放置四五个孕育啮小蜂的蚕茧壳,即可消灭掉1亩杨树林的美国白蛾等害虫,每个蚕茧内可拥有5000头左右的啮小蜂。以此推算,24亿头啮小蜂,可保护约14万亩白杨林免遭病虫害。投放次数***防治区应进行淹没式放蜂防治,再连续进行接种式放蜂防治。将其悬挂在树干2米处,投放3—5天后,小蜂自然飞出,该小蜂具有很强的飞翔和寻找寄主能力,能敏锐地寻找到隐蔽在各种化蛹场所的老熟幼虫和蛹,一旦发现美国白蛾,就把卵寄生其蛹内,吸其营养,从而美国白蛾蛹的营养成分,达到消灭美国白蛾的目的。预防区应采取连续接种式放蜂防治。1个世代应释放2次蜂,次应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第2次宜在次放蜂后7天~10天(即美国白蛾化蛹初期)进行。也可将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期不同蜂蛹混合一次性放蜂。

周氏啮小蜂
目前,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园林行业已应用较为成熟的一项生物防治技术,作为防治美国白蛾有利用前景的天敌昆虫,释放后的周氏啮小蜂将会在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鳞翅目幼虫中产卵,蜂卵在蛾幼虫内发育成长,吸取寄生幼虫中全部营养,从而达到美国白蛾等害虫、控制虫口数量的目的。与杀虫效果比,释放周氏啮小蜂能有效降低美国白蛾虫口密度,且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畜和鸟类没有伤害,防治效果持久,易于同其他防治措施协调配合,有利于生态平衡。由于它适应性和繁殖力都很强,常常爆发成灾,因而被列为国际检疫害虫。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优势寄生蜂,寄生率高、繁殖力强,对美国白蛾等鳞翅目***生物“情有独钟”,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寄生蛹中全部营养,素有“森林小卫士”之美誉。
白蛾周氏啮小蜂为寄蛹生蜂,蜂身长仅1毫米,无蜂针,不攻击人,由专门实验室进行人工培育,白蛾周氏啮小蜂被培育在酷似“蚕蛹”的硬壳内,外部被一只比鸡蛋略小以特殊材料制成的壳所包裹。培育期间,将其悬挂在树干2米处,当蜂体成熟时,它们会从“鸡蛋外壳”上的一个一分钱大小的开口处破蛹而出。由中国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20世纪90年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然后,这些“天将”将会依循本能寻找并***美国白蛾或者其他蛾类的蛹,在蛹的内部定居并繁衍后代,从而达到消灭美国白蛾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