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机模具安装调整方法
折弯机模具是折弯机用来成型加工板料的工具,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折弯机模具安装调整方法是什么呢?
1机器的调整
在安装折弯机模具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下机器性能,打开折弯机,耐心的调整和检查,看看机器可有之前使用过的灰尘,以及铁碎屑等。防止对后期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滑块行程调整
先检查折弯机模具厚度与上下模块的比例是否正常,一般的滑块需要控制在行程线路的开关点上,这个是必须要注意的,否则会导致模具不能正常使用,但是有些人还是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3行程模块调整
调整完滑块行程标准以后,接下来就是模块的上限点调整了,一般的情况来说模块上至到高处,是要把模块的和开关设置好。这样可以要流出模块的停留的位置,通过上述一些操作,那么就可以大大增加生产效率。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模块进行减慢处理。因为模块在下行到下死点的时候,必须要减速模块,这样保护了机器和模具。
4空隙的调整
折弯机模具之间的空隙的调整了,先测量上模块和下模块间隙,合理的间隙需要根据所折的板材而定。
5角度调整
调整折弯机模具折弯角度也是重要的环节,角度选定肯定是和产品要求有关,一般来说折90°模具,那么角度必须设置中间角度必须大于两边的角度,有时候可能会紧点,可以通过调整机器上螺丝进行处理。调整后,如在该产品不改变需求的情况下不要再去进行修改。然后在折弯的时候,通过压力表,计算下准确的压力数字,进行压力调整,以免造成模具崩刃。
数控折弯机模具选购指南
数控折弯机是钣金加工行业主要设备之一,而模具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折弯产品的质量优劣,因此选购数控折弯机模具时一定要细心、慎重。
一. 材料
数控折弯机模具和普通折弯机模具有很大的区别,数控折弯机要求上下模具具有的同心度和更高精密度,在频繁使用时由于承受较大的压力因此模具耐磨性要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变形,以免影响模具的精度。
数控折弯机模具采用模具钢材料:42CrMo,经过全身热处理,硬度在48°左右,这个硬度使具有很高的屈服点,能很好的满足数控折弯机模具的各项性能指标。
二. 形状
1.选购数控折弯机上模时,注意模柄形状和尺寸,模柄要能准确无误的安装在正在使用的数控折弯快夹上
2. 数控折弯机上模常用形状有以下几种,选购时按产品需要选择合适的形状。
3. 数控折弯机下模有单V和双V之分,常用V型槽口大小尺寸有:V4、V6、V8、V10、V12、V14、V16、V18、V20、V22、V24、V26,V槽角度常用有90°、88°、30°,选购时可以根据需要大小槽口合理搭配。
4. 除了常用尺寸形状模具,往往还要根据产品实际需要,设计定做各种模具来满足产品对成型要求。
三. 细节要求
1. 模具外观要光滑平整,不能有毛刺,以免划伤产品表面,影响产品外观。
2. 上下模具必须进行发黑处理。
3. 模具要用激光打字,标明模具的一些必要信息如:材料、长度、角度、刀尖R角等。
四、厂家***
数控折弯机模具供应商必须能及时处理,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定是模具问题而不是机床问题),因此不能只图模具价格便宜,而忽略模具产品***,要明白便宜的价格没有好***服务的资本。
使用折弯机模具的***方法
折弯机模具虽然是易损件,但是我们要是能规范使用正确***那就能大大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那么使用折弯机模具的***方法是什么呢?
1.在折弯机通电之前要把折弯机下模槽中的铁屑清理干净,折弯之前一定要试车,让折弯机上模刀尖下行到下模V型槽底部时必须留有一个板厚的间隙,折弯时模具下行加压不能超过模具的屈服点,非则模具就会变形甚至开裂。
2.折弯时下模槽口大小要合适,数控折弯机模具下模槽口宽度与板厚的关系的计算公式是:V槽宽度=板厚x8。但是不同的材料折弯机下模槽宽度与板厚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根据实际使用经验,板厚t=3mm以内的板材,折弯机下模槽口宽度V=板厚tx6,精密折弯可放窄至4倍板料厚度;t=3~10mm板材,折弯机下模槽口宽度V=板厚tx8;t=10mm以上的板材,下模槽口宽度V=板厚x12,以上公式适用于精密折弯。如果加工板材是铝材,数控折弯机下模槽口宽度减小,加工不锈钢下模槽口宽度应加大,以上数据经供参考。
3、一天工作结束后要把模具清理干净,第二天不用的模具要及时擦拭干净上油后放入模具保管箱内。
折弯机模具的设计
在进行折弯机模具设计时,首先要尽量多收集信息,并认真地加以研究,然后再进行模具设计。所要收集的信息有:
(l)来自经营方面的信息很重要,其中包括:
①产量(月产量和总产量);
②产品单价;
③模具价格和交货期;
④被加工材料的性质及供应方法;⑤将来的市场变化等。
(2)加工制品的质量要求、用途以及设计修正、改变形状和公差的可能性。
(3)生产部门的信息。包括使用模具的设备性能、规格、操作方法以及技术条件。
(4)模具制造部门的信息。包括加工设备及技术水平等。
(5)标准件及其他外构件的供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