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旋榨油机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
螺旋榨油机的工作原理概括为:榨油机运转时,预处理好的料胚从料斗进入榨膛,榨膛由榨条和榨圈组成。料胚由榨螺的螺旋逐渐推进受到二次压榨,压榨力的来源是:料胚由1-2节榨螺向前推进到3节榨螺,由于3节榨螺根径逐渐增大(即牙形高度逐渐减小)螺纹逐渐加宽,从而榨螺与榨圈间的容积逐渐减小,进而将料胚推进到4节榨螺与5节榨螺处,榨膛容积增大,料胚被松散后继续向前推进。通过调节调饼头与出饼圈之间的间隙,控制出饼厚度,由于榨膛的特殊结构,料胚在榨膛产生复杂的相对运动和很大的摩擦力,致使油料的纤维的胶体遭受***,在巨大的压力下,油就从榨条缝隙和榨圈的出油槽中挤出来。
跑渣过多
①个别榨条弯曲或间隙过大。此时,可卸下榨条,用纱布或油石将甲型榨条三凸方打磨,调直榨条重装,必要时垫些薄铁皮,使间隙保持在0.05—0.08毫米范围内。
②油料塑性不好,出饼困难,使机膛压力增加。此时,应将油料适量拌水,并进行磨机,提高榨油机机温以提高油料塑性。
③饼太薄。应按说明书要求适当加大出饼厚度。
出饼不顺
原因之一是饼的厚薄不适宜,应调整出饼厚度;之二是由于有干饼或石子、铁块等硬***进入机膛,应立即停机,抽出榨油机榨螺,检查并清除饼圈和机膛内的干饼、杂物。并根据出饼圈磨损情况,修理或更换新配件。
回油
可能是因榨油机油缝堵塞或油缝太小表面不光引起。前者应拆除榨条进行清洗,后者应调整榨条间隙,用油石磨光油缝。
榨油机不进料
①油料的水分过多,应进行日晒或炒干。
②榨螺表面不光,应用砂布打磨榨螺轴或用干渣磨光。
③榨油机榨条磨损,榨条多边形被***,可翻转使用或损榨条。
榨圈的安装:
榨圈的排列位臵对榨油机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在拆卸后重新安装时应按照原来的顺序排列, 每一榨圈端面有 234 条径向出油槽,供油排出用。安装时榨圈有油槽的端面朝向压紧螺栓,其中 1# 榨圈有内斜面(倒角)的一面应朝向减速箱,高压部分榨圈的位臵不能装错。
榨笼的安装:
将榨条圈安装在靠近减速箱的部位(注意榨条有油槽的方向应朝向机架),按榨圈原来的排列依次放入榨圈, 用压紧螺栓将榨圈预紧,边压紧边用手锤敲打榨圈。预紧时用力不能太大,否则会损坏榨笼螺纹。将上榨笼盖上后先把10个M14的螺栓稍微压紧, 然后用加力杆用力将压紧螺栓搬紧,在搬压紧螺栓的同时,要轻敲打榨圈外圆,使其排列平行,紧贴榨笼。榨圈压紧后一般不会松动,榨油时少数出现轻微扭动也是允许的。从中间往两端交替将10个M14的螺栓压紧, 然后将连接榨笼与减速箱的2个M16的螺栓旋紧,再将与机架连接的2个 M16的螺栓旋紧。后将连接下榨笼与机架的2个M16的螺栓以及连接机架的4个M12的螺栓压紧。
几种稀少油料的压榨法:
胡麻籽、茶籽及桐籽,我们了解到的压榨情况较少,现就所了解到的情况如下,仅供参考。
茶籽:茶籽含油 25-33%左右,压榨前需要清杂粉碎, 粉碎至豆籽大小,然后进入蒸炒,若上锅蒸,则把水烧沸后蒸,蒸一段时间,以手抓不粘手为合适,再经摊凉, 40 度左右便可以入榨,若粉碎后上锅炒,则炒至温度达 100-110 度时,其内质由软变硬,便可以开机入榨。一般机温升至 80度后方可进入正常压榨。
桐籽:桐籽含油率达 65-70%左右,是比较难压榨的油料。桐籽在压榨前也进行清杂、破碎,桐籽应破碎成小颗粒状,但不能破碎成粉沫,只能将一颗桐籽破碎成 3-4 颗粒即可,破碎后进入蒸炒锅, 当温度达到 120-130度时方可进行入榨。桐籽在压榨时掺入不同数量的桐籽壳,使其压榨时增加硬厚,以便提高出油率。压榨顺利,出油率可达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