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仓造价低,但粮食进出仓操作麻烦、耗时长、成本较高,该类仓型在发达***中占比不高。筒仓造价较高,但粮食进出仓快捷。筒仓群通常配有工作塔,塔内设置提升、清理、检斤、除尘等设备,筒仓顶部与底部都设有水平输送机,借此完成粮食进出仓作业。浅圆仓属于中转—储备兼用仓型,其造价、进出仓操作介于平房仓与筒仓之间。及时散热,散湿,控制温差,入秋转冷季节适当翻动粮面,在气温骤降季节(秋冬季),勤翻粮面,促使表层的水气和热量回升散发。浅圆仓进粮由提升机与仓顶输送机完成,出仓时大部分粮食依靠自流,由仓底输送机运走

气控储粮是将粮食置于密闭的环境状态下,人为控制粮堆的气体成分比例,以达到***粮食自身呼吸强度、杀虫抑菌、防治发热霉变和延缓粮食陈化速度的一种储粮措施。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三低”(低氧、低剂量、低温)储粮,进调储粮的仓库必须具有良好的气密性。由于我国仓房气密性差,故大多采用塑料薄膜密闭粮堆,以保证气控储粮的效果。单侧通风仓房的进风口应设在仓房北侧,此处温度低,对粮堆降温、谷冷操作、熏蒸作业有利。

气温对粮仓温度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粮仓的隔热保温性能,而粮仓的隔热保温性能与其气密性相关紧密。储粮“三温”的变化关系是气温影响仓温、仓温进而影响粮温。仓房气密性差会与外界环境进体交换和湿热交换,受外界高温影响,仓内温度升高,在风压差和热压差的作用下,通过屋顶、墙体等处的无形缝隙均可渗入粮仓,影响粮堆局部的温度和含水量,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粮堆发热霉变。粮温得到有效控制,综合隔热由54s增加到65s,常规储存下常年使粮温控制在22℃以下,各层平均粮温控制在19℃以下。

我国规定平房仓气密性以500Pa的压力半衰期分为三个等级,平房仓内薄膜密封的粮堆气密性以 300 Pa 的压力半衰期分为二个等级,其中压力半衰期大于等于5min的为一级仓,压力半衰期不应低于40s。由此可见,国内粮仓气密性要求远远低于澳大利亚三级仓标准。我国粮仓大多数气密性都比较差,粮仓条件不足,这是制约我国储粮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高储粮技术应用效果和降低保管费用,必须提高仓房的气密等级。干燥与冷却相结合,可减少干燥次数,不仅节省费用,还有利于保持稻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