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很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云南海绵城市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就找昆明欧特装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我公司有***的技术团队和完善的服务,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咨询!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是以数据为依托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单纯的雨水管网不是海绵城市,单纯的下凹绿地、单纯的透水广场等都不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用系统化的数据说话。中国西部博览城位于天府新区核心规划区,是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对国外的技术,借鉴与超越并举,才是中国建设海绵城市的方法。
什么是海绵城市?近日《国务i院办公i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给出了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这个定义涵盖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载体、目的,并十分精准地将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方式”。(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什么样的城市算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通俗来讲,就是希望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功能,在雨季把雨水吸纳起来、调蓄雨洪,在旱季再利用、补充水源,终实现水资源的平衡。
“海绵城市”一词可以理解为是由中国文化衍生而来的比喻,概念起源于美国、加拿大等地影响非常广泛的雨水综合管理理念,即“低影响开发”,在澳大利亚则被称为“水敏感设计”。这两种观念各有侧重,前者强调雨洪的控制,后者强调对水质的改善。
随着近年来我国各个大中型城市在雨季“看海”和旱季缺水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海绵城市的建设显得尤为紧迫,这种极端现象的出现正是以往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对自然的影响造成的。我们必须顺应自然,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