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袋除尘器工作效率达不到预期的几个可能原因
相信不少人都对布袋除尘器有所认识,没错啦,布袋除尘器就是应用于在工业除尘上,对于吸附和净化粉尘有很好的效果。虽然大家都知道布袋除尘器的功能和作用,但如果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差,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实际上,造成布袋除尘器工作效率差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清灰系统没有设计好、使用操作出现错误、滤袋损漏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一一进行解决了。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下布袋除尘器的选购事宜。
不少企业在选购布袋除尘器时,只是大概地了解下相关信息就下手选购了,这样是很容易造成误差的。因为目前市面上有不同类型、款式的布袋除尘器,所针对治理的工业废气污染也不一样,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来选择适合的布袋除尘器。比如工作场所烟气浓度、环境温度、腐蚀性效果等等详细内容。
此外,还需要对布袋除尘器进行质量验收,这个事关日后布袋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如果布袋除尘器本身质量就存在问题,那使用效果自然会差的。检查布袋除尘器,就要注重细节工艺和配件质量,比如箱体和灰斗有缝隙,就可能导致漏气。
那如果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差,又要怎么办呢?首先要进行一一的排查措施,先检查布袋是否有漏洞或者是布袋年限已久,需要进行更换;再者就是整个喷吹系统,包含了脉冲阀、气缸、电控柜这几个是否有质量上的问题;而如果烟气条件发生改变,也会造成布袋除尘器治理效果变差的,后呢,就是企业违规操作导致的。
电捕焦油器运行以及检修时的安全技术规程
为使电捕焦油器运行正常,确保人身设备安全,负责电捕焦油器的运行或维修人员必须遵守电捕鋪焦油器运行,维修方面的安全技术规程。
一、电捕焦油器运行安全技术规程
电捕焦油器在安装或大修后,必须进行调试工作,调试人员应认真阅读设备说明书及有关技术资料,熟悉设备性能,结构,按试验方法,步骤进行。
1、电捕焦油器开机前,必须对各处设备进行检查,确认设备各部分正常,电场内无人工作,各入孔门关好,方可开机。
2、电捕焦油器运行4小时前,所有绝缘子加热系统应现行投运。
3、开机运行阶段加强巡回检查,发现为题及时处理。
4、绝缘箱内的温度要保持在75—110°C,当温度低于75°C时,发出信号切断电源,温度大于110°C时,要及时进行调整。
5、必须随时注意监测进入电捕焦油器煤气中的含氧量不得大于0.8-1.0%(体积比),若超过这个值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停止运行。
6、主机工况变化及其他足以危及设备,人身安全的情况时立即切断电源停止运行。
7、设备运行中必须建立操作值班记录,内容包括:1)电捕焦油器的运行电流、电压、间断冲洗时间及冲水量、煤气中的含氧量、煤气的压力和温度、绝缘箱温度等;2)电捕焦油器开,停操作记录;3)接地线的装,拆记录;4)异常情况及设备缺陷记录;5)警告牌挂取记录。
8、电捕焦油器停机时应先将电场电压调到零,再关闭电源,然后关闭绝缘子室加热系统。
9、一人操作,一人监护,做好保护工作。
10、电器,应首先切断高,低压电源,严禁用水灭火。发生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急救,严禁赤手空拳抢救。
脉冲袋式除尘器使用温度
袋式除尘器使用温度取决于两个因素,是滤料的承受温度,第二是气体温度必须在温度以上。目前,由于玻纤滤料的大量选用,其使用温度可达280℃,对高于这一温度的气体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对低于温度的气体必须采取提温措施。
过滤速度
过滤速度是设计和选择袋式除尘器的重要因素,是指过滤气体通过滤料的速度,或者是通过滤料的风量和滤料面积的比,用m/min来表示。
袋除尘器过滤面积确定了,那么其处理风量的大小就取决于过滤速度的选定,公式为:
Q=v×s×60(m3/h)(Q为处理风量;v为过滤风速(m/min);s为总过滤面积(m2))
从布袋除尘器的市场现状看未来工业环保发展中的前景需求
我国是大的发展中***,工业发展是支柱产业,工业发展***就意味着我国对工业环保设备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袋式除尘器是工业环保除尘设备中应用做广泛的除尘设备,我国对布袋除尘器需求巨大,除尘滤料,尤其是耐高温纤维滤料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我国“十二五”规划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水、气、声、渣都将更多的应用过滤材料,过滤材料行业市场前景看好。其中在治理领域,袋式除尘由于除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便于回收干料等性能,在国内外的应用越来越广,占到所用除尘设备的80%。
工业排放的是造成大气污染和冬季污染的因素,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工业废气排放企业安装使用除尘设备是在保证工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做到环保的更优化。华信盛科多年来都是工业环保除尘设备行业的生产典范,我们生产的布袋除尘器除尘,一般都在99%以上,能从根源上减轻工业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处理风量的范围广,可用于工业炉窑的烟气除尘,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结构简单,维护操作方便,在保证同样高除尘效率的前提下,造价低于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未来的生产创新中也会日臻完善,为工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