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以后,据五金手册介绍,武汉的金属制品业又有新的发展,除传统的铜、铁器外,增加了白铁、钢精、钮扣、电镀、铜铁床、证章、铸锅等自然行业和产品。到1933年,金属制品业有1300余户。其时,铜器业呈没落状态;铁器业则有较大发展,共有420户,并形成文帮、武帮(杂炉)、刀帮、锉帮、剪刀帮、剃刀帮等行帮;怎么样才能使企业具有持续竞争力,是很多五金企业都在思考的课题。白铁业则因1931年武汉遭受水灾后修复檐沟等的需要而发展到380户,成为较大的行业。

我国五金产业发展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历史悠久型、典型代表是张家港市大新镇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早的工业镇,以五金起家,靠五金发家,已有70多年的生产历史。二是工业聚集型,典型代表是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五金产业集聚区的浙江永康市,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三是市场发展型,典型代表是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锁具、燃气具为龙头,上下游产品及各类配件齐全的产业群。这三种类型的产业各有千秋,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但为地方做出了很大贡献,也是支撑我国五金产业发展壮大,走出国门的重要支柱力量。从古代建筑到现代摩天大厦、楼宇,护栏随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而发展。
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和窗户系统技术以及机械和材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筑五金的范畴也从传统简单的形式向功能性、专用性发展。门窗将更具有生机,节能系统、采光系统、通风系统与门窗的联系将使五金件具有更准确的功能特性,以及与门窗各相关系统良好的适应性。各种各样的五金系统应运而生,如市场常见的形式:外平开五金、内平开五金、内开内倒五金、中悬窗五金(垂直悬转)、中悬窗五金(水平旋转)、外悬窗五金、推拉五金、外平推五金、内倾平滑侧移五金、电动五金、智能化电动五金、折叠开启五金、提拉五金、通风换气装置等等。传统的五金企业产品比较单一,很多企业只是给其他制造企业做配套、配件,对制造性企业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且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也很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