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低含湿率(含湿0.01%)的氮气或空气作为干燥介质,使之拥有较大载湿能力,它们在闭路循环干操系统中反复经历载湿和去湿的过程,直至将湿物料干操。通常,在湿物料挥发分为的场合时,一般多采用惰性气体氮气作为干燥介质;而当其挥发分为水时,则采用低的空气(如无热再生压缩干空气,-40℃)作为干燥介质。从料层中蒸发的挥发分随干燥介质带出干燥器,并在后面的冷却一冷凝器中冷凝成液体再回收。不凝性干燥介质经加热后重新循环使用。当闭路循环干操系统发生泄漏或其他原因引起压力波动时,由氮气罐自动向系统补充适量氮气。
大多数原药在合成过程中都会使用到类、醇类、醚类或胺类等作为反应物或溶剂浓缩冷却后析出结晶,使用去除杂质或使用进行置换除水易于物料干燥、离心或过滤后湿品中溶剂含量在15%~20%左右,当含有溶剂的湿料与热空气接触后溶剂挥发,在干燥初期阶段形成较高有机气体浓度,极易形成性气体。热空气与湿物料将溶剂或水分带出后,物料比重逐渐下降,沸腾效果不断强化,在沸腾过程中物料间相互摩擦碰撞形成大量的细微颗粒,干燥的细微有机颗粒充满了沸腾床空间,形成性粉尘。

现代干燥技术虽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但至今还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大部分干燥技术目前还缺乏能够精准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和设计方法。实际应用中,依靠经验和小规模实验的数据来指导工业设计还是主要的方式,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是干燥技术所依托的一些基础学科,(主要是隶属于传递工程范畴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实验科学的特点。例如,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发展还要靠“风洞”实验来推动,就说明它还没有脱离实验科学的范畴,而这些基础学科自身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干燥技术的发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