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捞纸让纤维均匀地分布于浆液内,把纸帘放于木架上,双手平抬,一端先沉入纸浆中,接着沉另一端,向内送,用手摇动一二下,再沉一端立即抬起以获得一边很厚的“纸头子”,然后用两手把纸帘平提起,再把帘上的湿纸扣在木板上。12)榨水把湿纸放在木凳上,放上木板,先用人力压榨,然后再用钢绳将木板绞紧,压一个昼夜的时间,使纸呈半干状态,此后纸压为原厚的三分之一。13) 揭炕榨水后用木板把纸抬到火炕旁,将纸一张张揭开,趁潮湿贴于炕墙上。连史纸不仅薄,而且具有很好的韧性和吸水性、表面细腻光滑,所以它在金石印学领域使用非常频繁。

当地白族纸工还告诉我们,过去还能制造花帘纸,这是迎光看纸时,可见各家的专用图案或名字的一种加工技术。这实际上就是水纹纸(或称为砑花纸) 技术。由于白棉纸虫不蚀,不变色,过去白族写契约一定要用白棉纸,常常还用作扎纸花、剪鞋样、糊灯笼和糊窗子等。在民间艺术中(例如吹吹腔) ,还多用白棉纸制成各种面具,如大花脸、大头娃娃等脸谱。小孩玩的不倒翁、蝴蝶等玩具以及民间***的风筝也用白棉纸制成。白棉纸比一般的构皮纸坚韧,纵横向拉力强,***常用于捆的白棉纸一般裁成10CM 宽,50 - 60CM 长。白棉纸吸水性和吸油性都很好,我们也经常见到昆明一些工厂常用鹤庆的白棉纸去擦机器。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




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tui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yi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雪梨纸也称薄页纸、拷贝纸,因一般用来包裹雪梨而得名,外观为半透明,质脆,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