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物质颗粒燃烧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生物质颗粒的燃烧特性:
1.含碳量较少,含固定碳少,稻壳燃料的热值也较低,放热量少,需要增加燃料量。
2含氢量稍多,挥发份明显较多,生物质燃料易被引燃,燃烧初期,挥发分析出量较大,在空气和温度不足的情况下易产生镶黑边的火焰。
3含氧量多,氧量是燃料中的杂质,由于生物质燃料的密度小,投入炉膛内的燃料量较大,故在燃烧时需要空气量相对多一些,才能使物料能完全燃烧。
4密度小,这类燃料易于燃烧和燃烬,灰渣中残留的碳量较少。
举个例子比如稻壳燃料的燃烧过程
稻壳燃料的燃烧过程同样也是强烈的热化学反应,除燃料的存在外,发生燃烧需要有足够的热量供给和适当的空气供应。可以分作:燃烧的准备阶段(挥发分析出)、焦炭(固定碳)燃烧阶段、燃尽阶段。当稻壳和生物质颗粒的混合燃料(以下简称为燃料)送入炉膛后,首先吸收炉内热量,燃料中的水分蒸发,挥发分逸出,当燃料被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即开始着火燃烧,进入燃烧阶段。首先是挥发分着火燃烧,并放出大量热对焦炭直接加热,使焦炭也迅速燃烧起来。
生物质颗粒燃料制作成型方法有哪些?
生物质燃料制作成型方法主要有:冷成型、热成型和常温湿压成型:
1、冷成型也就是在常温下将生物质颗粒高压挤压成型的过程。其粘接力主要是靠挤压过程所产生的热量,使得生物质中木质素产生塑化粘接。冷压成型工艺一般需要很大的成型压力,为了降低压力,可在成型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粘结剂。
2、热压成型工艺的流程为:原料粉碎、干燥混合、挤压成型和冷却包装。根据原料被加热的部位不同,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料只在成型部位被加热;另一类是原料在进入压缩机之前和在成型部位被分别加热。
3、常温湿压成型:纤维类原料经一定程度的腐化后,纤维变得柔软、湿润皱裂并部分降解,易压缩成型。利用简单的模具,将部分降解后的农林剩余物中的水分挤出,即可形成密度低的压缩成型燃料。



生物质颗粒燃料硬度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1、生产厂家严格控制加工工艺,原料的粉碎工艺,原料的混合、加水、喷油工艺,蒸汽预调质工艺;制粒过程中的模具的选择,后熟化、后喷涂工艺;冷却工艺。
2、提高各种粒度组分的均匀度,有利于保持颗粒硬度基本致,提高产量质量,高水分物料成型后的颗粒,硬度小,湿软,适口性好,能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添加3%-4%的时可以显著降低颗粒的硬度。生物质颗粒燃料若使用添加剂,则应为农林产物,并且应标明使用的种类和数量。欧盟标准对生物质颗粒的热值没有提出具体的数值,但要求销售商应予以标注。
3、打碎工艺中对生物质颗粒燃料硬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原料的粉碎粒度,原料粉碎粒度越细,在调质过程中淀粉越容易糊化,在颗粒料中的粘结作用越强,颗粒越不容易破碎,硬度越大。



如何避免生物燃料压缩过程中出现“放炮”现象
我们都知道,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原料含水量是压制燃料颗粒的重要参数,过高或过低的含水率都不能够使原料很好成型。如果含水率大于17%,会降低生物质的传热速度。有一部分热量会被这些水分消耗,而蒸发出来的水又容易在套筒内形成高压蒸汽。如果蒸汽的压强大于生物质与筒壁摩擦力,就会使压成型的生物颗粒分散,从套筒里蹦出,这就是所谓的放炮现象。
放炮现象大都发生在机器刚运行时候,所以在生产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能有效避免放炮现象。
1.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加热的温度,温度不能过高。在喂料时,尽量定量喂料,过多时会使物料出现推不动问题,太少了又降低生产效率。根据平时经验把握喂料量。
2.生产结束前,在料筒内放含水量高的原料,让原料不能成型。这样能够有效防止未被挤出的成型燃料在成型塔冷却。下一次生产时,出料就相对容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