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结构住宅能否化解钢产量过剩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3月28日举行的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装配式绿色住宅发展存在技术标准滞后、建造成本偏高、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不利于工业化住宅发展等三大瓶颈。” 以前,装配式住宅是少数建筑企业孤星血泪般搞试点工程,如今许多企业和资本如星火燎原般地杀了进来,近比较流行的 “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这个口号的想法挺好,建房子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只要有模块,就可以一直搭下去。

钢结构设备行业进入工业4.0时代
和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相比,钢结构就是预制化、装配化的工业化建筑,业内并没有争议,但是***和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的是钢结构建筑的预制装配化水平和绿色化程度;消费者更关注和重视的是建筑功能和居住品质、工程质量和耐久性。市场的这“两个”关注和重视,决定钢结构企业未来转型和发展的方向。

同时,国内企业对不确定性风险认识不足,其中包括:政治风险,所在国政治动荡或***首脑更替带来的政策更替,导致项目终止;***风险,对所在国***了解不透,合同风险不能锁定,导致***不断;利益冲突风险,“***”沿线许多***的政治是企业家政治,企业的利益就是***利益,一旦触及当地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就会出现各种障碍;成本风险,企业很难对所在国政治、***、国情、市场、原燃材料及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建厂设计数据、索赔条例、汇率风险等研究透彻,导致工期或建设成本普遍高于预期。

中国的钢结构企业多而散,竞争优势难以发挥。2014年,中国10家上市企业钢结构产量为367.72万吨、出口23.37万吨,占比分别为16.02%、13.98%。中国钢结构企业分散度高,低端产能过多,存在无序竞争现象,不利于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对症下药降风险
中国钢结构化解“走出去”的风险与挑战,需要从四方面对症下药。
一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整合钢铁企业与钢结构企业资源,形成优势和特色。通过产业重组并购,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效率低的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