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个翻译前辈一边听一边数手指头,一个意群数一个指头,听完一篇文章后对文章的主干就心中有数。其实这个边听边数指头就是一个active listening的过程。 如果只是被动地听,时不时分一下神,很难在脑海中有一个,另外一个加强记忆的方法就是在听的时候尝试一下在脑海里visualize一下发生的事情。这个方法对我自己顶管用。比如说听刚才那一段话的时候,我会试着想象狮子的出现,***们决定行动等画面。 这个技巧的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不善于visualize就可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听和分析信息上面。听写句子听了一段时间后可以找一些3-5分钟的录音来听,不记笔记,听完后复述听过的内容。开始的时候可以用原语复述,往后就要求自己听一遍后翻译。可以买一些VOA新闻的磁带或是mp3来练习。也可以在网上下i载一些资料。尽管对于外文标牌的翻译,也有一些制度规范,比如,指标牌翻译成外文后应当报请当地外事办审核把关,及时校正错误,确保规范,但在现实中,这一规范缺少可操作性,也不利于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如果觉得3-5分钟的录音做得很轻松了,可以找一些更长的录音来练习。
曾经令人啼笑皆非的菜名翻译
麻婆豆腐: 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
一脸雀i斑女人做的豆腐
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
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
四喜丸子:Four glad meat balls
四个高兴的肉丸子
口水鸡:Slobbering chicken
流口水的鸡
蚂蚁i上树:Ants climbing tree
一堆儿蚂蚁正在爬树
老虎菜:Tiger dish
老虎做的菜
驴打滚:Rolling donkey
满地打滚的驴子
醉蟹:Drunk crab
喝高了的蟹老板
木须肉:Wood mustache meat
木头胡子肉
语境对跨文化翻译的作用
“语境意识”塑造是翻译的关键性操作。方汉文认为“跨文化翻译是文本的话语及其文化语境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必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要恰当稳妥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语境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模仿,或者利用我们的话模仿别人的话,它还是对外文语境的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要让受众很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译者应想方设法、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受众提供恰当贴切的语境,目的是要让总体信息中的显性部分包含的信息,既非不足又非过分。跨文化译者需要精通语言,更要有通晓文化的文化语境自觉,深刻理解源文中的“话中话”和“义中义”,努力挖掘源文与译文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对于给定的源语言句子,统计机器翻译认为其翻译可以是任意的目标语言句子,只是不同目标语言句子的概率不同。
大量翻译实践证明,翻译中的某些困难也来源于文化上的特殊意义,有学者提出:“一篇只反映某一特定***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语言标准的文本,常常含有在明显不同的语言文化中难以理解也难以翻译的内容。”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译者既要为受众解读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符号,更要努力挖掘源语和目标语中的非语言符号,努力构建源、译、受三者能彼此匹配的文化语境。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还需要深刻了解二者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别。巴西诗人安德拉德写道:“在词语的皮肤下,有着暗号和代码。”那么,译者就要格外留心文化语境中词语“暗号和代码”的真实意义,还原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即便已有不错的收入,但是如果有一个翻译得当的网站将会带来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