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酵罐液体制作的误区
发酵罐液体制作需要发酵罐本身质量过硬,又需要操作者具有扎实的食用菌基本功,更重要的是不能陷入发酵罐液体制作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接种量越大越好
很多人认为发酵罐的接种量越大越好,可是尝试过加大接种量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难道加大接种量让液体长得更快的想法不对吗?
关于发酵罐接种量应该这样说,在能保证纯度,和多次接种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加大接种量,即使如此,接种量也不是越大越好,根据菇行天下多年的经验,发酵罐的接种量不宜超过5%。
为什么呢?因此,在每次发酵结束后和再次使用前都必须及时清洗罐体及相关设备,清洗时应注意电器元件、电极接口,不能进水,受潮。首先我们看大多数人加大接种量的手段,就是原来接种一个摇瓶,改为接种多个摇瓶,我们接种一个摇瓶,在不考虑摇瓶本身纯度的前提下,接种环节导致发酵罐染菌的几率为10%,那么,接种3个摇瓶的染菌几率就是30%,是原来一瓶的3倍。如果考虑摇瓶本身的纯度,染菌几率就是原来的6倍。
很多人会采取合拼摇瓶的方法,就是将多个摇瓶在无菌条件下合拼在一个大三角瓶里,也叫做拼瓶,拼瓶是***的,千万不要尝试!把顶盖连同搅拌一起垂直向上拆卸下来,并横置于平整桌面,垫好、不要碰撞轴和叶轮,用中性洗涤剂刷洗罐体及内部各部件。即使是在超净工作台里拼瓶,也很***,更不要说在接种箱里了。因为:多个摇瓶的合拼就是多次接种的过程,一旦环境不合格或者操作不当,或者其中一个摇瓶带有杂菌,那么后果显而易见。
因此,不要试图通过加大接种量的方法解决发酵罐染菌的问题,你要做的是保证一瓶摇瓶的活性和纯度,还有一次发酵罐接种环节的绝1对安全,那么你就成功了50%。
误区二:通气量越大越好
很多人为了让发酵罐的菌球更小、更均匀,而提高了发酵罐的进气量,目的是通过提高进气压力,增强发酵罐内部的搅拌效果,已达到使菌球变小的目的。这样不仅不能让菌球变小,反而会增加染菌的几率。
发酵罐液体取样检测方法
通常情况下,液体质量好坏主要通过感观方法来判断,即看、闻、旋来决定质量,大多数人往往由于经验不足难以把握指标,因此经常出现判断困难和失误,给生产带来影响和甚至造成损失。为解决上述问题,除正确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操作外,采取一种快速有效检验方法,早期及时检验液体质量,对保障生产至关重要。下面介绍一套及时有效的液体检验方法,此方法操作简便、简单易行。而氧气过量(即过量曝气)则会由于絮凝剂遭到***而导致悬浮固体沉降性变差,同时使能耗过高。
1、检验材料
1.1 土豆200g、葡萄糖20g、琼脂18g--20g、蛋白胨5g、1水1000ml。将土豆洗净切片加水1000ml,煮沸后10min--15min,用纱布过滤,取滤液1000ml,加琼脂溶化后加葡萄糖、蛋白胨分装试管内,每管装20ml,塞棉塞,包牛皮纸,高压灭菌121℃--123℃,维持20分钟,自然降1压到零时,打开锅盖,摆成斜面,制作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备用。4电器、仪表、传感器等电气设备严禁直接与水、汽接触,防止受潮。
1.2 把培养皿装入耐高压塑料袋中一同灭菌,然后称热将灭好的菌的试管内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倒入培养皿。用250ml三角烧瓶或20mm×200mm空试管,打好棉塞,包上四层报纸放入高压锅内灭菌,常归灭菌,冷却后备用。
1.3 如果不制作试管斜面培养基,可将每次灭好菌的菌袋或瓶预留12个备用。
2、检验方法
2.1 取样。液体检验可分二次进行,一次在培养24h--36h时取样,第二次在培养36h—48h时取样。因不同,取样时间也不相同,一般情况在进入快速生长期时取样一次,在临接种前48小时取样一次。
用酒精棉火焰将接种阀灼烧,在火焰保护下接入灭好菌的三角瓶内或试管中,塞上棉塞,放入接种室。
接种。接种室安常规方法消毒后,打开接种机,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火焰保护下将取样的液体用接种钩取菌球或菌液接入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塞上棉塞。
如果没有制作或不具备试管斜面培养基,可以用灭好菌的栽培袋或瓶,按前法在接种阀处直接取样接入袋或瓶,放入培养室培养。
培养。放入培养室或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培养,温度为28℃--32℃。
观察。将培养24h--36h之间的液体前后观察两次,如菌球萌发变洁白,接种面无红、黄、绿、黑色杂菌,证明液体生长正常,液体生长成熟,然后即可使用接种;否则,说明液体已污染杂菌
总结
通过此法检验,可以在早期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掌握液体培养状态,避免盲目接种到大批量栽培袋或瓶中,对指导液体的生产应用起到了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