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葬礼仪是中国的家族宗法制度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它是以中国家族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表面上是对死者的祝福和思念,实际上是为这个家族怎样延续下去,而这个“孝”扩大下去,皇帝的“忠”。“忠孝”这个观念几千年来是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的。inthesureandcertainhopeoftheresurrectionuntoeternallife……"中文版圣经中是这样翻译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灵魂不灭”是中国原始时代就有的思想,譬如在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瓮棺葬中,葬小孩子的陶灌上面要开个小孔,这个孔是要让灵魂升天的。但是儒家的孔子对于灵魂问题倒不完全是这样看待的。
如果从生死观,从丧礼方面看,老庄哲学的观点比孔子要深刻。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葬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儒家丧礼的表现形式也最多,最复杂。在周代的丧仪中就有18项,到了司马光时又归纳为25项。最后这25项归纳为五个方面:首先,人死了以后怎样停尸;花圈的“发源地”据说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第二,怎样招魂;第三,怎样吊丧;第四,怎样殡仪,就是把入硷,放进棺材供亲属吊唁。这个过程都属于殡仪过程,我们殡仪馆办的就是这个事情。第五,就是下葬。从“殡”到“葬”的过程都是有时间规定的。其中的原则就是孔子讲的原则,按照等级和身份的高低决定时间的长短:天子7个月,诸侯5个月,大夫3个月,一般的庶民一个月,后来越来越缩短。与此相关还有一个制度,就是五服制度,父母死后儿子要披头散发,要穿麻的衣服,袖子都不能缝补,要非常粗糙。身份不同的穿丧服包不一样。与五服制度配套的还有居丧制度。有孝在身,要节制生活,遵守丧制。所以,整个的葬制度在古代中国是非常严格的,包括怎样出丧,怎样穿衣等,非常严密。这里要强调的就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非常漫长,它的制度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礼仪的规定在民间的反映极其广泛,从高层的皇帝一直到普通的民众都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还要注意,这其中还看民族的问题,有宗教的问题,有地域的问题,有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问题,从而造成中国葬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次葬。葬了一定时间腐烂后再开棺取骨重新葬到缸里去。
割体葬。古代有些民族认为人死后会变鬼,不把割裂的话,他会伤害人的,为了使人鬼分离,所以要把他肢解。这种葬式历史有过,现在早没了。
白云葬。这并不是放到云上去,而是在平地上砌一座很小的砖房子,棺材就放在小房子里,放好几年。这种葬式以前很多。我小时候上学要经过一块很大的坟地,看到很多的白云葬。上海及浙江的杭州、嘉兴等地都有。
草灰葬。浙江、福建一带的渔民在海上打渔,大风大浪,相当危险,有时候就在海上消失了。家人为了寄托哀思,就用草扎了一个草人,烧成灰葬在岸上,称“草灰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