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组件性能的检测:光伏组件运行1年和25年后的衰减率到底有多少?25年太久,现在可能还没有运行这么长时间的电站。按***标准,晶硅电池2年的衰减率应该在3.2%以内。
但目前这个数据还真的很难说,原因有三:
1)光伏组件出场功率是用实验室标准光源和测试环境标定的,但似乎国内不同厂家的标准光源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那在A厂标定的250W的组件,到了B厂,可能就是245W的组件的。
2)现场检测所用的仪器度较差,据说5%以内的误差都是可以接受的。用误差5%的仪器,测2%(1年)的衰减,难度有些大,结果也令人怀疑。
3)现场的测试条件跟实验室的相差较大,正好在1000W/m2、25℃的时间太少了!所以,就需要进行一个测试值向标准值的转化,而输出功率与辐照度仅在一个很小的区间内正相关。

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材料的稀有性和部分材料具有公害,现阶段未被市场广泛采用.太阳能电池的主品的材料是半导体硅,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同时以氧化状态的硅原料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储藏物质。太阳能产业的蓬展除了拉动多晶硅与电池组件等主品外,也拉动了辅助材料的需求,而且由于早期辅助材料多数为国外几家大厂垄断,价格高昂,因此国产化的动力与利润空间均相当大。 辅助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晶硅电池电池生产中的电极材料、保护气体、背板材料,薄膜电池生产中的超白玻璃、气体、靶材、封装胶膜等

世界上通用的太阳跟踪控制系统都需要根据安放点的经纬度等信息计算一年中的每一天的不同时刻太阳所在的角度,将一年中每个时刻的太阳位置存储到PLC、单片机或电脑软件中,也就是靠计算太阳位置以实现跟踪。采用的是电脑数据理论,需要地球经纬度地区的的数据和设定,一旦安装,就不便移动或装拆,每次移动完就必须重新设定数据和调整各个参数。

当太阳光照射到P-N结后,空穴由P极区往N极区移动,电子由N极区向P极区移动,形成电流。它首先是由光子(光波)转化为电子、光能量转化为电能量的过程;其次,是形成电压过程。多晶硅经过铸锭、破锭、切片等程序后,制作成待加工的硅片。由于逆变器带交流负载会不稳定,所以建议连接在蓄电池上,另外需加载必要的配电保护,以保障系统安全性。建造系统地点必须开阔,在安装太阳能电池方阵处不得有高大建筑物或其它东西挡住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