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由传热波纹板片及框架组成。板片由螺栓夹紧在固定压紧板及活动压紧板之间,在换热器内部就构成了许多流道,板与板之间用橡胶密封。
压紧板上有本设备与外部连接的接管。板片用耐腐蚀金属薄板压制而成,四角冲有供介质进出的角孔,上下有挂孔。
人字形波纹能增加对流体的扰动,使流体在低速下能达到湍流状态,获得高的传热效果。并采用特殊结构,保证两种流体介质不会串漏。
板式换热器与壳管式换热器比较
重量轻。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厚度仅为0.4~0.8mm,壳管式换热器的换热管厚度为2.0--2.5mm,壳管式的壳体比扳式换热器的框架重得多,板式换热器一般只有壳管式重量的1/5左右。
价格低。采用相同材料,在相同换热面积下.板式换热器价格比壳管式约低40% ~60%。
制作方便。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板是采用冲压加工,标准化程度高,并可大批生产,壳管式换热器一般采用手工制作。
容易清洗。框架式板式换热器只要松动压紧螺挂,即可板开板柬,卸下板片进行机械清洗,在需要经常清洗设备的场合使用十分方便。
热损失小。板式换热器只有传热板的外壳板暴露在大气中,因此散热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要保温措施。而壳管式换热器热损失大,则必需保温。
容量较小。是壳管式换热器的10% ~20%。
单位长度的压力损失大。由于传热面之间的间隙较小,传热面上有凹凸,因此比传统的光滑管的压力损失大。
不易结垢。由于内部水流湍急,不易结垢,其结垢系数仅为管式换热器的1/3~1/10。
板式换热器采用密封垫密封,工作压力一般不宜超过2.5MPa,介质温度应低于250~C以下,否则有可能泄漏。
由于板片间通道很窄,一般只有2—5mm,当换热介质含有较大颗粒或纤维物质时,容易堵塞。
流程的选取
流程是指板式换热器内一种介质同动方向的一组并联流道,而流道则是指板式换热器内,相邻两板片组成的介质流动通道。一般情况下,将若干个流道按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以形成冷、热介质通道的不同组合形式。对于一般对称型流道的板式换热器,两流体的体积流量大致相当时,应尽可能按等程布置,若两侧流量相差悬殊时,则流量小的一侧可按多程布置。另外,当某一介质温升或温降幅度较大时,也可采取多程布置。板式换热器清洗剂的选择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片材料一般为奥氏体不锈钢,型号大致有AISI304、304L、AISI316、316L、316Ti,不锈钢材料需采用基清洗剂清洗。相变板式换热器的相变一侧一般均为单程。多程换热器,除非特殊需要,一般对同体在各程中应采用相同的流道数。
流体流动分布是否均匀的问题还表现在流程组合方式上,在给定的总允许压降下,多程布置使每一程对应的允许压降变小,迫使流速降低,对换热不利。此外,不等程的多程布置是平均传热温差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尽可能避免。
说到板式换热器,可能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而小编可以告诉大家,好比如***空调系统,它的里面就有换热器哦,并且一定要使用换热器,为什么小编要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
一、水系统空调主机的内部的氟-水换热器,起到跟二次冷媒换热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形式换热器,A.套管式换热器;L L=小角度流道L H=混合流道H H=大角度流道在这三种流道中选择,并根据特殊的工况定身量做和选型。B.壳管式换热器;C.板式换热器,A和B一般用在大型机组上,优点是压力损耗小,水质要求低,不容易堵塞,C一般用小型机组上,优点是体积小,。如果是水系统主机,肯定得有个换热器的,如果不是板式也要是其他形式的一种。
二、户式***空调水系统使用小型采暖锅炉辅助加热,也会在主管道上循环水泵后面空调主机之前串联一个板式换热器,通常是板式的,这个是空调系统水和锅炉采暖水(锅炉有采暖和生活热水两个回路)换热用的,冬季使用的时候,设定锅炉温度,炉膛烧水,到达设定温度,采暖循环泵开始工作,水输出到换热器循环,对空调系统主管道上的回水进行加热,如果为了节约成本降低造价取消取消换热器,就要把采暖炉并联在主管上,冬季使用的时候,主系统的循环泵会和锅炉子系统的采暖循环泵抢水,造成锅炉采暖水流量不够,锅炉起不到采暖作用;取消换热器还有另外一个办法,在锅炉并联的那段主管上加个闸阀或截止阀,制热的时候把阀关掉,再取消锅炉的循环水泵,因为这个时候相当于把锅炉串联到空调管道系统了,炉子的这个小的循环泵会压制主系统循环泵的流量,只能取消,这种情况只能用于锅炉采暖辅助而不提供生活热水的情况,否则因为锅炉结构的原理,空调只要一开,生活热水总是烧不热。所以锅炉辅助采暖的情况下也要使用这个板式换热器。准备好可供循环的工业离心泵,准备好泵与换热器及容器的连接管路(见图2),必要时要制作法兰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