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1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针对高校这个人数多、素质高、用水量大的群体,我们通过条例上约束、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等方式积极开展节水工作,大力推进节水型校园建设。”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博说,下一步,将继续在技术上、财力上引导和推动各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同节水管理,拓展投融资渠道,整合市场资源要素,为高校开展节水改造和管理提供更好的平台。
就新时期推进陕西高校节约用水工作,丁纪民表示,要***做好强化用水精细化管理、加强管网漏损控制、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积极开展节水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要求加强***协调、力促合同节水管理、完善资金保障、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等保障措施。

“郑国渠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为秦国三大水利工程,几乎是我国每本历史书都绕不开的水利工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告诉记者,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灌溉面积达280万亩,首开引泾灌溉先河,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历经岁月变迁,现称泾惠渠的郑国渠,仍灌溉着关中平原145万亩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