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喷锚支护常见事故的原因分析
地表水的***作用
喷锚支护结构不阻碍主体施工,能发挥边坡土体的自立能力,卸载后坡面土体能继续排水、固结,可进一步提高土体与喷网组成挡墙的稳固性;喷网、上下排水设施、降水井构成了对边坡土体的防水保护;嵌人坡体的土钉(锚杆)能对挡墙产生锚拉力,形成“外支撑”。
依据边坡的自立和锚固要求,在抗剪强度高的老粘土地域中使用喷锚支护应该为理想,但很多事故却发生在此地域,其共同特点是伴有“强降雨” 和 “地下管道、箱涵漏水”,可见地表水对边坡的自稳能力有强烈的***作用。
首先,喷网对外起防水作用,若内侧有水源(下水道漏水、坡顶未良好封闭),也会阻碍水的排出,形成出水量小于进水量的状态,随着土体含水量的增加,抗剪强度会明显下降,坡顶未封闭时,雨水渗入使土体软化,终引发边坡的失稳(图左)。
其次,老粘土的裂隙易发育性使管道、箱涵的漏水常顺着土中的缝隙流出,强降雨使水压和流速猛增,缝隙被冲刷成滑移面,与渗水共同作用形成滑坡;如果渗水不充分,可能出现“上稳下垮”的***形式,只在边坡下部“撕”开口子
其三,老粘土具有超固结特点和湿胀干缩潜势,渗水不仅***土的固结特性,产生的膨胀力也足以克服支护的锚固力,使喷网被“挤”破,边坡丧失自立能力,锚固力失效。

喷锚支护暗挖隧道外的超前加固技术
上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了喷锚支护暗挖隧道内的超前加固技术,今天给大家讲解一下喷锚支护暗挖隧道外的超前加固技术。
1、降低地下水位法
(1)当浅埋暗挖施工地下结构处于富水底层中,且地层的渗透性较好,应首先选降低地下水位法达到稳定围岩、提高喷锚支护安全的目的。含水的松散破碎底层宜采用降低地下水位法,不宜采用集中宣泄排水的方法。
(2)在城市地下工程中采用降低地下水位法时, 重要的决策因素是确保降水引起的沉降不会对已存在的构筑物或拟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构成危害。
(3)降低地下水位通常采用地面降水方法或隧道内辅助降水方法。
(4)当采用降水方案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开挖前进行帷幕预注浆,加固地层等堵水处理。根据水文、地质钻孔和调查资料,预计有大量涌水或涌水量虽不大,但开挖后可能引起大规模塌方时,应在开挖前进行注浆堵水,加固围岩。
2、地表锚杆
(1)地表锚杆是一种地表预加固底层的措施,适用于浅埋暗挖、进出工作井地段和岩体松软破碎地段。
(2)地面锚杆按矩形或梅花形布置,先钻孔→吹净钻孔→用灌浆管灌浆→垂直插入锚杆杆体→孔口将杆体固定。地面锚杆支护,是由普通水泥砂浆和全粘结型锚杆构成地表预加固底层或围岩深孔注浆加固底层。
(3)锚杆类型应根据地质条件、使用要求及锚固特性进行选择,可选用中空注浆锚杆、树脂锚杆、自钻式锚杆、砂浆锚杆和摩擦型锚杆。
3、冻节法固结底层
(1)冻节法是利用人工制冷技术,用于富水软弱地层的暗挖施工固结地层。
(2)在地下结构开挖断面周围需加固的含水软弱地层中钻孔敷管,安装冻节器,通过人工制冷作用将天然岩土变成冻土,形成完整性好、强度高、不透水的临时加固体,从而达到加固地层、隔绝地下水与建构筑物联系的目的。
(3)在冻节体的保护下进行工作井或隧道等地下工程的开挖施工,待衬砌支护完成后,冻节底层逐步解冻, 终***到原始状态。
喷锚支护的排水要求
喷锚支护的施工工序分层开挖土方→修整坡面→测定锚杆位置→锚杆钻机就位→锚杆打入设计深度→铺设钢筋网片→钢筋与锚杆焊接→喷射混凝土→锚杆体进行压力灌浆→挖土至下一层锚杆施工深度→重复以上工序直到设计深度。
1、施工面复核工程坐标、水准基点、场地biao高,并报验。基坑开挖的原则应侧壁土方四周先开挖再退中间的土方,基坑侧壁土方必须分层分段均衡开挖,严格做到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末支护完, 不得开挖下一层, 每层开挖深度为土钉以下0.5m,支护系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方可开挖下一层,开挖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不得在大雨天开挖,施工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1.5m,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15m,素填土层开挖长度不大于15m,淤泥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1.3m,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6m,且应间隔开挖.开挖后应及时对壁面进行修整.2、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做好坑内滞水及大气降水的疏导工作,确保坑内不积水;土方开挖顺序入速度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
3、开挖过程中应做好载水,排水工作,基坑周围地面设载水沟,坡脚设临时小排水沟,基坑底四角及各边按20—40m间距挖一直径Ф800,深500的集水井,用潜水泵抽取集水坑中地下水排入坡顶载水沟,以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线。
4、应做好排水工作,在坡脚应做好排水措施,必要时在基坑坡面设排水管(可用竹筒).以减少侧向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