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检测方法
量规的维护***方法是什么?
①不要用手去抓量规的测量面,因为手上的脏物会污染量规的表面,同时手上的汗水会使量规测量面生锈。应该握在量规的手柄上或绝热护板上才是正确的。
②量规是精密量具,不要随意拆卸、调整和修理,否则会使量规丧失精度。
③量规和加工用的工具(如锉刀、车刀、榔头等)必须隔离安放,切不可堆放在一起并产生撞击。
④不要把量规放在机床的刀架或滑动导轨上,以免轧伤和撞坏。
⑤不要把量规放置在磁场附近,如磨床磁性工作台或车床磁性卡盘上,以防量规磁化,测量面容易粘上金属屑,造成测量误差。
⑥测量后,应小心而缓慢地从被测件上取下量规,不要猛力抽拔下来。
⑦量规用毕,应立即清洗、擦干、涂防锈油装人木盒中,置放在干燥地方。
⑧不要把塞规和环规套在一起保存,否则会使两个量规测量面互相胶结,并使在加外力分开时受到不必要的损伤。
⑨磨耗、损伤和有严重刮纹的量规测量面极易生锈,应特别加以注意。
⑩量规应定期进行周期检定,查验量规锈蚀、损伤、变形、尺寸正确性等情况,以保证量规应有的精度。

内测千分尺和内径千分尺均是测量内尺寸的量具。使用测量下限为75(或150)毫米的内径千分尺时,被测量面的曲率半径不得小于25(或60)毫米,否则可能由内径千分尺的测头球面的边缘来测量。两者的关系:内径千分尺通常是接长杆式的,但也有单杆式的。不论接长杆式的还是单杆式的,其xiao测量下限均为50mm。而小于50mm的内径千分尺一方面不易制造,另一方面难于使用。为了要解决小于50mm的内径测量,则由内测千分尺来弥补,内测千分尺的结构是内卡式的,其测量范围为(5~30)(或25) mm和(25~50) mm。3)所以内径千分尺和内侧千分尺是同一体系的,前者用于50mm以上内尺寸测量,后者用于50mm以下内尺寸测量。
内径千分尺就是三爪千分尺有3个支点,是测孔径的。内测也可以测孔径但是它只有2个支点!测的是直径!

注意事项
①测量时,注意要在测微螺杆快靠近被测物体时应停止使用旋钮,而改用微调旋钮,避免产生过大的压力,既可使测量结果精准,又能保护螺旋测微器。(4)将百分表装在轴向长度各测量位置上,测量杆要垂直轴表面、中心通过轴心,将百分表小指针调整到量程中间,大指针调到“0”或“50”,将轴缓慢转动1周,各百分表指针应回到起始值。
②在读数时,要注意固定刻度尺上表示半毫米的刻线是否已经露出。
③读数时,千分位有一位估读数字,不能随便扔掉,即使固定刻度的零点正好与可动刻度的某一刻度线对齐,千分位上也应读取为“0”。
④当小砧和测微螺杆并拢时,可动刻度的零点与固定刻度的零点不相重合,将出现零误差,应加以修正,即在后测长度的读数上去掉零误差的数值。

千分尺的使用
1.在使用千分尺时,必须首先归零,深度千分尺需在1级平台上归零,内径千分
尺校准时必须用专用校正规,在归零时如果是带有测力装置的千分尺,在归零时所用的力须和测量时保持一致
2.深度千分尺归零时,首先将测量杆收回基座,将千分尺的基座置于平台,缓慢使测量杆向下移动至平台
3.外径千分尺归零时,缓慢地使测量杆与测砧接触,如是需要校正的应加用校正杆,所用的力度为不使校正杆滑落 (*标准规定用力为2~3N)
4.在测量时,为了考虑到测量的不确定性,一般都要置零两次以上
5.在使用外径千分尺进行外径千分尺进行测量时,严禁单手*作,hao采用千分尺底座或辅助设备.
6.由于千分尺为精准测量仪器,考虑到其测量时的重复性因素,测量时应多取几次测量值
7.内径千分尺测量多为三点接触式,测量时应注意其上下位置和垂直情况
8.在测量完成后,应对千分尺再次回零观察是否可以归零,其示值零位误差不可超过0.002mm,否则需要重新测量或校准读数时首先以游标零刻度线为准在尺身上读取毫米整数,即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部分.然后看游标上第几条刻度线与尺身的刻度线对齐,如第6条刻度线与尺身刻度线对齐,则小数部分即为0.6毫米(若没有正好对齐的线,则取接近对齐的线进行读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