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轮
内燃机飞轮的主要功用是存储做功冲程产生的能量,克服辅助冲程(进气、压缩和排气冲程)的阻力,以保持曲轴旋转的均匀性,使内燃机运转平稳。其次,飞轮还具有克服内燃机短期超载的能力。有时它还可兼作动力输出的带轮等。
内燃发动机的飞轮多用灰铸铁制造,当轮边的圆周速度超过50m/s时,则选用强度较高的球墨铸铁或铸钢。飞轮的结构形状是一个大圆盘。轮边尺寸宽而厚,这在重量一定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大的转动惯量。多缸内燃机的扭矩输出较均匀,对飞轮的转动惯量要求较小,因此飞轮的尺寸小些。相反,单缸机飞轮相应做得大些。通常在飞轮的外圆上装有启动齿圈,并在外圆上刻有记号或钻有小孔,用以指示某一缸(通常为一缸)在上止点的位置,供检查气门间隙、供油提前角(点火提前角)和配气定时使用。由于飞轮上刻有记号,飞轮与曲轴的位置,在安装时不能随意错动。但是为了进气更充分,排气更干净,进、排气门要提早打开、延迟关闭。

气门间隙
发动机工作时,气门、推杆、挺柱等零件因温度升高而伸长。如果在室温下装配时,气门和各传动零件(摇臂、推杆、挺柱)及凸轮轴之间紧密接触,则在热态下,气门势必关闭不严,造成汽缸漏气。为保证气门的密封性,必须在气门与传动件之间留适当的间隙,习惯称之为“气门间隙”,并有“冷间隙"与“热间隙”之分。对于四冲程内燃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旋转两周,各缸进、排气门各开启一次,凸轮轴只旋转一周,其传动比为2:1。
气门传动组(气门与挺柱或气门与摇臂之间)在常温下装配时必须留有适当的间隙,以补偿气门及各传动零件的热膨胀,此间隙称为气门的冷间隙;粗滤后较清洁的空气通过纸质精滤及安全滤芯滤清,***后进入发动机汽缸。在发动机正常运转时(热状态下),也需要一定的气门间隙,保证凸轮不作用于气门时,气门能完全密闭。发动机在热态下的气门间隙称为气门的热间隙。
在内燃机使用过程中,由于零件的磨损与变形,气门间隙会逐渐增大,促使进、排气门迟开、早关,导致进、排气的时间变短,进气不足,排气不净,致使内燃机的动力性与经济性下降,同时使各零件之间的撞击与磨损加剧,噪声增大;③过滤式(干式):引导气流通过滤芯,使灰尘和杂质被黏附在滤芯上。若气门间隙过小,则会引起气门密封不严而漏气,导致内燃机功率下降,油耗增加,甚至烧坏气门零件。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和调整气门间隙。内燃机的气门间隙一般由制造厂给出,各机型都有具体规定。在常温下(冷间隙),一般进气门间隙在0.20~0.35mm之间,排气门间隙在0.30~0.40mm范围内。有的发动机只规定了冷间隙,此时的冷间隙数值能保证发动机在热机状态下仍有一定的气门间隙。有的发动机则分别规定了冷间隙和热间隙。装配时应将气门间隙调整到规定数值。消声器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在排气管中流动时,由于排气门的开闭与活塞往复运动的影响,气流呈脉动形式,并具有较大的能量。
调整发动机气门间隙在冷机状态下,气门完全关闭时进行。因为在热机状态下,由于内燃机工作时间的长短不同,其机温也有所差别,气门间隙的大小不好把握。调整时,首先转动曲轴使要调整缸的活塞恰好处于压缩冲程上止点位置,此时,进、排气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然后用螺钉旋具和厚薄规调整该缸的进、排气门间隙,调整完毕后按同样方法依次调整其他缸。调整气门间隙的方法是:先松开调整螺钉的锁紧螺母,再旋转调整螺钉,用规定数值的厚薄规插入气门杆与摇臂之间进行测量,使气门间隙符合规定,调整好后再将锁紧螺母拧紧,复查一次,直至气门间隙在规定的范围内。铅丝法是在轴承与轴颈间放一直径为轴承标准间隙约2倍的铅丝,按规定力矩旋紧轴承盖后,再取出铅丝,用千分尺测量其厚度即为轴瓦与轴颈的径向间隙。
凸轮轴轴向间隙的检查
凸轮轴轴向间隙,一般是以止推突缘与隔圈的厚度差来决定。
凸轮轴的轴向间隙:油机一般为0.05~0.20mm,不得超过0.25mm;柴油机一般为0.10~0.40mm,不得超过0.50mm。
凸轮轴轴颈长期工作后,因磨损会使其间隙增大,造成凸轮轴的轴向移动,这不仅影响配气机构的正常工作,同时还会影响凸轮轴带动机件的正常工作。所以,在维修机器中,不能忽视这一间隙的检查与调整。
检查方法:用厚薄规进行测量,若间隙超过规定值,应更换止推突缘,或在止推突缘端面重新浇铸一层锡基轴承合金,以达到正常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