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外延
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就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如根据城市排水防涝的实际需求,提高河湖的调蓄功能,使城市之正常代谢。适当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源头减排,就是要在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雨水产汇流形成的地区)处着手,实现有效的“径流控制”,即从形成雨水产汇流的源头着手,尽可能将径流减排问题在源头解决。街道、广场采用透水铺装,道路旁边建设动植物滞留槽,屋顶建设绿地,社区建设景观小品、雨水花坛,河流沿线建设生态驳岸、滨河绿化带、湿地公园。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以自然河流、生态廊道、道路框架、商住小区为点线面,构建合理的田园城市空间形态。

为什么要搞海绵城市?
在技术层面上,我们看到的LLD的技术导则叫《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其实我是不想签字的。海绵城市是***对于城市功能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作为一个科学性的学术导则和技术规范,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严谨性?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我觉得LID可以反映这个文件的一些主要的内容。比如你说水敏感城市,我就很难接受1,难道还有不敏感城市吗?回到我的哲学观点,在城市的建设中,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要降到的程度,这就是LID,我可以接受。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制定适合我省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要借助水资源管理体系改革机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1]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把海绵城市蓄水——净水——再释放利用的功能定义暂时放在一边,***看上这个概念的大背景语境就一个——解决内涝,这个是严重影响到市民生活和城市生产的。
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