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的空间分布、优化建设的时间安排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等进行了体系化研究,认为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异质性决定了监测点的空间布局与类型结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准确性、可靠性需求标准的高低影响着监测点的密度,物质与人力资源的丰缺影响着监测点建设和升级改造的可行性与功能实现程度。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的时空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因子分值、运算法则等,适用于省级和***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作为监测点空间布局与类型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将土地可使用性、建设经费强度、设施设备完备性、日常监测与管护能力、监测数据累积时长等作为确定监测点建设时间及其升级改造先后次序的可行性指标,并据此构建了模型及其运算法则,既科学体现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对区域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的作用,又客观反映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园区通常划分若干功能区, 各功能区内部再划分地块。 各地块根据防洪标准、设计高程和现状高程, 估算土石方 挖填量, 在此基础上进行调运利用。土石方调运从车辆运 输的经济性角度考虑, 采用就地就近原则, 根据开发时序, 首先考虑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各功能区内部地块间的平衡。如果园区分期建设, 各建设期内尽量本期平衡, 本期平衡不掉的多余土石方, 可以考虑在下一期调运利用, 但必须设置专门存放地堆放, 且必须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土石方调配原则是: 相近地块就衡、同一建设期建设内容优先平衡。 经过土石方综合平衡, 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分析得出各建设期需借方的数 量或产生弃渣的数量, 如有弃渣产生, 应分析通过抬高绿 地地坪或区块设计地坪消纳弃渣的可能性。
(1)平原河网区水利枢纽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大、自身 利用量小, 造成工程建设弃方数量较大, 加之周边合适的 弃渣场选取较为困难, 弃渣的处理是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 的一个***内容。本项目通过与废弃矿山签订土石方堆置 协议, 将本工程的弃方全部堆放于废弃的矿坑, 即减少了弃渣的防治费用, 也有效地增加了周边村庄的耕地, 是较 好的弃方处置方式。 ( 2) 水土流失危害作为水土保持监测的一个重要内容, 往往得不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建方 的重视, 甚至于部分监测单位也不重视该项内容。平原河 网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 居民的***意识较强, 在施工过 程中要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对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危 害要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协助建设单位积极落实, 切实 做好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危害防治, 为项目的顺利 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