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频率分辨能力减弱
不同声音信息包含的频率成分是不相同的。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不同的声音信息能耳蜗中的不同部位,从而使人耳能够从噪声中区分言语。
然而,随着听力损失程度的加重,感音***性听力损失患者的耳蜗敏感度也会逐渐下降。
当噪声的频率和言语的频率较为接近时,较低的耳蜗敏感度将无法区分这两种频率成分,从而使大脑失去从噪声中识别言语信息的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从耳朵不好到选配助听器,中间要间隔10年之久
这10年,可能会觉得别人只要大声点说话,我就能听到,没关系;年纪大了,耳朵不灵,没关系;我再等等,还能听,没关系……
可是,真的没关系吗?
其实不然!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听力损失每下降10分贝,认知能力可能“早衰”4年。
因此,即便仅为轻度听力损失,也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以便地保留大脑的认知功能。

你知道非对称性听力损失吗?
这种听力损失可为单侧听力下降,也可为双侧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临床上将双耳平均听阈相差15dB HL或双耳言语识别率差异大于20%者定义为非对称性听力损失。
然而,非对称性听力损失的表现常常不明显,也常常会因仍可借助健耳听到声音而被忽略。
只用一只耳朵“听”是非对称性听力损失常见的表现。

好比你的眼睛在黑暗的房间里呆了一整天后需要适应阳光一样。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呆了很久很久,然后走到外面的太阳下,你的眼睛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久才能完全适应光线。
(眼睛适应光需要点时间,耳朵适应声音亦如此)
初次佩戴助听器听声音也同样如此,且对声音的适应因人而异。
对有些弱听人士来说,他们的耳朵和大脑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去适应声音,但对有些弱听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大脑具有可塑性。在这段时间里,你的大脑经历了一个“重组”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它就会知道哪些声音是重要的,哪些声音是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