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TQ-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厌氧反应器内不同状态下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颗粒污泥中真 ***明显多于古***,但随着厌氧反应器有机负荷的提高,古***明显增加,其中产甲1烷丝菌也明显增加;真***多分布生长在颗粒污泥的外层,而对环境条件敏感 的古***多分布生长在内层,且随着反应器有机负荷的提高,这种层状分布的特点更为明显.厌氧颗粒污泥形成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关联度分析,厌氧污泥颗粒化影响的重要程度:液体上升流速HRTOLR进水COD。

厌氧反应器排出的废水中,如果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超出正常值并持续升高,甚至升至8-17mmol/L(正常时VFA浓度小于5mmol/L),即有厌氧颗粒污泥中1毒趋势。
如果厌氧颗粒污泥pH值异常,即其pH值出现大于厌氧反应器出水pH值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正常运行时厌氧颗粒污泥值与厌氧反应器出水pH值相同或略小),有大量厌氧颗粒污泥外观不呈颗粒状并伴有破碎糜1烂现象,出水颗粒污泥流失严重,颗粒污泥开始大量失去活性甚至全部失去活性。容积21升的小型厌氧升流式污泥层(UASB)反应器内污泥在35±1℃下的颗粒化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