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偈语的人生哲理是:世态炎凉,人在社会,常常会遇到一些惯用白眼看人的人。布袋和尚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之生气计较,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他就以这种忍辱的方式,不仅不给人难堪,还使自己保持了平和的心态。
弥勒菩萨的忍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对于弥勒菩萨的忍辱,在弥勒《忍辱偈》中有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弥勒菩萨不仅具有超人的忍辱精神,而且还经常劝人要学会忍辱。他的另一首《忍辱偈》就表达了劝人忍耐的哲理思想。偈云: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语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它所包含的哲理是: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过分计较个人,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而且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别人有意或无意加给自己的屈辱,一定要学会忍耐,切不可怒发冲冠,把本来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的东西,弄得一发不可收拾。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学会忍辱,不仅能够提升人的人格修养,而且还会有助于道业成就。











佛法大海,浩浣无涯。利根上士,固目击即能穷源,然在一般学者,往往历之几久,门径难窥。或则仅执一端,不明大体,非惟寡益,为害亦多。且在自欺之士,尤因是儱侗真如,颟顸佛性,徒事侈其口谈,实则高下不辨,乱统瞎摸,究何所益。智者见之,不免悲悯。顾所以若是者,不亦太少方便所致也乎?予自愧学尚未遑,何堪以盲引人,然斯编之作,实亦不过如游城之余,将所履方所,略为图志。既足据此以为自究之便,并即以便当来者之参考耳!一举两得,未始无裨,若故多事,则吾岂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