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压成型机发展史
碳纤维模压成型机的在国内的发展有一下几个阶段:
初期的简单上升下降(jiang)压台,这种机台现在在行业还应用很多由于他的造价低廉,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力,对现场工程师依赖非常高。
第二阶段在简单的上升下降(jiang)压台上面加以改进自动开模装置,减少部分劳动力,效率还是比较低下。
第三阶段所有工艺流程通过程序控制采用冷热一体机械形成标准化生产制造,减少劳动力的同时效率提高和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第四阶段现在有小部分台湾厂在沿用自动化生产线,这个生产线就只能针对产品建构简单单一的产品来设计开发在目前行业不能广泛应用。



通联精密机械为您普及:碳纤维模压制品的缺陷与相关影响因素
树脂集聚、局部缺料、变形、裂纹、气泡、表面凹凸不平、光洁度差、边角强度太低、局部强度显著下降、黏模、局部纤维外露、脱模困难等都是碳纤维模压成型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时以单一形式出现,更多的是以多种缺陷共存的形式出现。
从模具设计到脱模成型,碳纤维制品模压工艺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对制品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将每一个步骤中的操作环节单独罗列,发现对制品质量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1.制品设计;2.模具设计;3.铺料的量与均匀度;4.树脂含量配比;5.温度控制和加压时间;结构复杂或较大的模压制品,难于装模时,装模温度应低些为好,可控制在室温下装模。6.脱模剂的使用。
制品缺陷与工艺因素的对应
变形、裂纹、气泡、表面凹凸不平、光洁度差是较常见的碳纤维制品表面缺陷。其中变形和裂纹往往是和模压成型的起始工作及脱模操作有关。首先要看制品本身的结构设计及模具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果这两方面不够合理,就很容易造成模压的成品在脱模后出现断裂或翘曲等现象。其次,需要特别留心升温的速度和脱模时对温度的控制,升温过快就会使制品固化不均引起内部应力,压制保温结束后,要在保压下逐渐降温,脱模操作要尽量的谨慎小心,防止对制品及模具造成损坏。而气泡、表面凹凸不平、光洁度差均和料挥发物含量有关,除了料挥发物过高外,放气不够也会产生气泡,与此同时,因脱模剂使用过量或者成型时温度过低对制品表面质量所造成的影响也应得到重视。高尔夫球杆20世纪30年代的钢杆是美国标准高尔夫球杆,1972年美国首先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球杆,到1998年碳纤维高尔夫球杆数量大幅度超过钢杆。
在选择模压工艺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脱模的实际操作性,要保证制品本身的设计存在一定的斜度,模具设计要有一定的锥度,配合不能过紧,这样才能便于脱模。已断裂的纤维由于基体传递应力的结果,除断口处不发挥作用外,其余绝大部分纤维依旧发挥作用。其次,脱模剂的使用不宜过多,但涂覆必须均匀,否则不仅会影响制品表面的光洁度,也会对脱模造成阻碍。当然,为重要的还是合适的用料量、温度和压力,合适的温度才能保证充分的固化,合适的用料量和压力控制才能确保成品尺寸和强度的标准化,这些也同时决定了成品终能否顺利脱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