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的历史发展
飞跃发展期 宋、元时代玉雕工艺已达到质的飞跃,宫廷中设有"玉院",已有浅磨深琢,浮雕圆刻。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在开国大典宴请群臣盛酒用的"渎山大玉海",就是一件巨型玉雕品。后来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开始在宫廷、官i方及民间的玉器加工中,逐渐成为主角。用新疆和田整块大玉经5年雕琢而成,重1750kg,可储酒 30余担。除大型玉雕外,中小型玉雕很多,如元朝青石玉虎鹿鹰佩等。福建寿山石1500年前被作为雕刻石,南宋时,已大规模开采,到元朝价值倍增,属玉雕主材料。
玉雕
绝i对硬度,亦叫压入硬度。是根据矿物表面上能够承受的重量来测定。青玉的雕工要求非常高,所有的细微之处,都是玉雕师傅手工制作而成,打磨到细致圆润为止。佘太翠的摩氏硬度为6.9~7.2之间,不同品种略有区别。一般来说白玉硬度稍大于翠玉。珠宝业中一般把硬度作为划分宝石和玉石的一个重要标志。宝石硬度一般在摩氏7.3度以上,玉石硬度一般在摩氏4~7.2度,佘太翠硬度大,抛光性好,便于保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曾广泛开发利用的青海青玉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种。青海青玉具有质地均一、颜色均匀、细腻度好的特点,特别适宜做大型玉雕器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这行的名人刘国平,他请我过去帮忙制作,于是在1999年~2002年期间,我开始在苏州刘国平玉雕厂***制作仿古玉炉。客观上看,这样一批青玉的出现为当代玉器制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原料,增加了创作新的具有当代工艺美术特点玉雕作品的机会。但由于刚被发现不被认识,青海青玉价格低廉,因此存在着浪费性使用,短短几年便开发殆尽。随着原材料减少,青海青玉的珍稀度日益显现出来,由早的几块钱一公斤到现在的数千元一公斤。但可惜的是,因为对青玉认识的偏差、价值被低估而造成的材料损失已无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