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现场场地布置,并结合参考了化工设备标准反应釜尺寸,选取其内径Di1=Φ1800mm,按充装系数0.85 计算, 实际容积为V=6/0.85=7.05m3。按GB/T25198-2010《压力容器封头》选取椭圆形封头,查其容积V=0.827m3 , 形状系数K=1 。则筒体高度为:h=(7.05-0.827x2)/ (πx0.92)=2.12m。在实际应用中,减速器试车的过程中,温升若高于标准,很有可能是因为轴弯曲变形或者轴承磨损、轴承松动等。夹套选取Di2=Φ2000mm。通过用户提供的工况,在参照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确定釜体内设计压力位工作压力的1.1 倍,即设计压力Pc1 为0.2x1.1=0.22MPa 设计温度依据夹套选取了t1=164℃,夹套依据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蒸汽的温度查阅在相应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为0.6 MPa,故我选取了夹套设计压力为Pc2=0.6MPa,设计温度为t2=164℃,焊接接头系数Φ取0.85。
由于用户单位提供的介质具有腐蚀性,通过与用户沟通介质的腐蚀性及对材质的焊接性的把握, 选取了釜体结构采用00Cr17Ni14Mo2,厚度负偏差C2=0.8mm,腐蚀余量C1=0mm。通过查询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中材料的设计温度下许用应力与其试验温度许用应力通过插值法可以算00Cr17Ni14Mo2 材质试验温度许用应力[σ]=118MPa,设计温度许用应力 [σ]t=114.48MPa,试验温度下屈服点 σs=177 MPa,夹套采用Q235-B 材质,厚度负偏差C2 =0.8mm,腐蚀余量C1=1mm。无损检测要求为了确保强度,保证焊缝质量,无损检测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1)对局部薄膜应力高的部位应加强内部质量的检测,一般情况下该部位应做超声波检测,但基于材料为不锈钢,则用表面探伤代替。其试验温度许用应力 [σ]=113MPa,设计温度许用应力[σ]t=110.76 MPa,试验温度下屈服点σs =235MPa。
双相不锈钢与奥氏体不锈钢的区别 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问题常常与焊缝金属本身有关, 尤其是在全奥氏体或奥氏体占优势的焊缝凝固过程中产生的热裂倾向。由于双相不锈钢具有非常好的抗热裂性, 焊接时很少考虑热裂。双相不锈钢焊接的问题是与热影响区而不是与焊缝金属有关。针对这种情况,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就需要根据化工反应釜的作业环境与系统结构设计,通过优化改进,减少事故问题的发生,对化工生产安全进行保障。热影响区的问题是耐蚀性、韧性降低或焊后开裂。为了避免发生上述问题, 焊接工艺的***是使在“ 红热”温度范围内的总停留时间, 而不是控制某一条焊道的热输入。
从化工生产的实际来说,反应难以避免会放热,使得热量分布不够均匀。若没有及时排出热量,那么会使得反应釜内的温度增加,极易引发“爆聚”问题。若余热排放过多,会使得整体稳定性被降低,影响化工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必须做好温度的有效控制.从化工生产的实际来说,反应釜的温度控制多采用常规PID 控制方法。2)应力强度出现极值的位置与图5径向、经向与环向总应力出现极值的位置基本一致。此方法虽然控制原理比较简单,具有不错的稳定性,而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比较好,参数调整很方便。
反应釜的炉温控制实践,运用常规PID 控制法,可有效控制动态特性,比如温度惯性大以及容量滞后等。若化工生产对控制速度以及控制精度的要求不高,那么运用常规PID 控制法可获得不错的效果。不过常规PID 控制器的功能实现依赖于相应的数学模型,反应釜实际应用中,反应机理比较复杂,参数具有变化性特点,同时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数学模型的性,增加了参数调整的难度。基于此,要进行PID控制器的优化,应用模糊RBF ***网络PID 控制法,对反应釜PID 控制进行优化以及改进。双相不锈钢与奥氏体不锈钢的区别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问题常常与焊缝金属本身有关,尤其是在全奥氏体或奥氏体占优势的焊缝凝固过程中产生的热裂倾向。从模糊RBF ***网络PID 控制法的应用实际来说,其构建的PID 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实现稳定运行,需要的时间很少而且超调量很小,增强了炉温的控制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很强,系统的自适应能力比较强,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通过在线整定PID 参数,能够快速适应控制系统的变化,使得系统运行保持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