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搓球容易犯的11种错误
1、拍形错误 拍形后仰过度,摩擦球太薄,球易在拍上打滑;拍形接近垂直,容易搓球下网;不能用固定一种角度的拍形去搓强度不一的下旋球。
2、搓球部位错误 不是搓球的后中下部
3、搓球时机错误 不是在球的下降前期搓球
4、不引拍搓球 搓球时不向后上引拍,没有用力距离
5、托球 拍后仰,直接把球往上托起来
6、搓侧旋 搓球时向右侧挥臂用力或向右侧上翻腕
7、直线搓球 搓球时直上直下,球容易下网。搓球时应该像“瓢状”一样,有一定的弧线。
8、手腕固定或只用手腕搓球 手腕固定太死,不能发挥手腕后加速用力的作用
9、上、下动作脱节,不能发挥下肢和身体的力量;搓球不到位,容易失误。
10、脚不移动搓球 搓球的准确性降低
11、不判断来球旋转强度搓球 不判断来球的旋转强度是盲目的搓球,强度不一样,拍形也不一样,用力方向也有所不同。
削球之接加转弧圈
当今,弧圈球打法风靡世界乒坛,所以,削球者如欲立足,则必须削好弧圈球。其中,削好加转弧圈球又更为基本。
1、过去,削接加转弧圈多在下降后期。现为了更好地完成下切动作,提倡在下降前中期触球。
2、拍形竖直(即与台面垂直)甚至引拍后还可略前倾拍形。
3、协同身体的力量,上臂带动前臂向下用力为主。触球瞬间有一先压后摩再依球调整推送的动作。手腕切忌晃动。
4、为提高控制弧圈球的能力和加大削球的旋转,应特别重视运用身体的力量(即腰、腹、髋、腿、膝等部位的协调配合)。
5、削接弧圈球时,应特别加强判断,以尽早移位选位、调整动作,争取在击球点位置(一般在右腹前)触球。
削球之削追身球
对方攻球至中路追身,因受身体妨碍削球此较困难。
具体削法有如下几种:
1、单步让位反手:来球在中路偏左的位置,或本人善于用反手削中路球者,皆用此法。
①左脚向右后方撤半步或一步,腰带动身体略向左转。
②上臂靠近身体右侧,前臂上提引拍至胸高,拍形竖直,
③触球瞬间,上臂内旋、肘稍支出,前臂随身体向右下前方削出。
2、单步让位正手削:来球在中路偏右,或习惯于用正手削中路球者,皆用此法。
①右脚向左后方撤半步或一步,腰带动身体向右转动。
②上臂靠近身体,前臀向右上方提起,拍形竖直。
③触球瞬间,前臂随身体向下用力为主,手腕控制好拍形并有一摩擦球动作。
3、换步让位反手削:右足先向右移半步,左足再随之向右后方移半步或一步,腰带动身体略向左扭转,腾出位置用反手削。 此种让位方法比单步让位法腾出的空间大,利于手臂动作,但无单步让位快。
4、换步让位正手削:许多选手采用此法。因为正手削球调节的空间比反手大。
①移步方法:左足先向左跨半步,右足再随整个身体的右转向右后方移半步或一步。
②收腹含胸法:来球迅速,直冲中路,来不及移步让位时,可迅速收腹、含胸、提踵(有时甚至双足腾起)同时提拍上举,再向前下方用力将球削出。
长胶打法之快带
快带一般是针对对手的攻球采取的一种回击方法。在两个右手横拍两面反胶选手互斗反手形成相持时,快带是双方主要的击球方法,如果有一方侧身改打直线,往往能占得先机,但前提在于起板的突然性和发力程度,否则另一方一个正手快带斜线偷袭空档,得分的概率极高,这就是快带威力的一种典型表现。快带长胶选手中鲜有使用,一般都是采用轻挡的方法防守。如果是直线长球,要特别注意平推过来,或者是略带外拐的球,因为这种球除了有很快的速度外,容易发出线路比较直的球,客观上加大了球的角度,给接发球者造成较大的难度。
长胶快带与长胶挡相比,速度快,长胶快带与反胶快带相比,弧线低平,下沉,这是它令对手很难适应的原因。从技术层面分析,挡比较简单,把球拍伸过去迎球就可以了,快带则需要将球拍略后引,再向侧前上方挥拍,动作比挡略大,需要对来球有一定的预判。快带要求在来球的上升前期接触球的中上部,追求的是速度,自己不发力或少发力,以借力为主。弹打:是生胶反打的重要手段,由于生胶不大吃转,所以发到反手的上下旋球,弧旋球都可以弹打,在来球的上升期击球中部偏上,弹打时大拇指加力压拍,食指放松调整好拍型,这种球又快又沉很不好接。
快带在正反手都可以使用,直拍反手只要注意抬高,使拍型前倾从而盖住球体,也可以进行快带。由于快带的动作是将球拍前倾向斜前上方挥拍,对来球带一定摩擦成分,与攻球动作相像,可以说是攻球动作的缩小。快带可以看做是中性技术,快带练到一定程度,反手再练快拨、快撕,正手再练上升期打回头,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说练好快带是极有利于攻防转换的。拧:生胶的拧比较难掌握,原因是生胶粘球不好,拧不好会使球又直又平,所以拧的时候要“吸”一下球,引拍时手向后稍收,包住球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