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2]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早的对联,也是副春联。[3]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4]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把楹联习俗列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铜是古代就已经知道的金属之一。一般认为人类知道的种金属是金,其次就是铜。铜在自然界储量非常丰富,并且加工方便。铜是人类用于生产的种金属,人们使用的只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单质铜,用石斧把它砍下来,便可以锤打成多种器物。随着生产的发展,只是使用天然铜制造的生产工具就不敷应用了,生产的发展促使人们找到了从铜矿中取得铜的方法。含铜的矿物比较多见,大多具有鲜艳而引人注目的颜色,例如:金***的黄铜矿CuFeS2,鲜绿色的孔雀石CuCO3·Cu(OH)2或者Cu2(OH)2CO3,深蓝色的石青2CuCO3Cu(OH)2等,把这些矿石在空气中焙烧后形成氧化铜CuO,再用碳还原,就得到金属铜。纯铜制成的器物太软,易弯曲。人们发现把锡掺到铜里去,可以制成铜锡合金──青铜。铜,COPPER,源自Cuprum,是以产铜闻名的塞浦路斯岛的古名,早为人类所熟知。它和金是仅有的两种带有除灰白黑以外颜色的金属。铜与金的合金,可制成各种饰物和器具。加入锌则为黄铜;加进锡即成青铜。
杭州铜对联制作
对联:此木成柴山山出;因火为烟夕夕多。
这个对联是的拆字对。“柴”字可以拆为此和木两个字,而出可以拆为两个山字。“烟”字可以拆为因和火两个字,而多可以拆为两个夕字。也因此,这个对联流传千百年,估计大家都比较熟悉。
后我再和大家分享一段对联趣话。武侠小说作者古龙曾经在小说里面提出一个对联,说是金庸出的上联:“冰比冰水冰。”然后很多人就写了下联寄给金庸。金庸却表示自己没有出过这个对联,而且这个上联平仄不通,根本就不符合对联的要求,所以就没必要对下联了。
不过由于这段趣话,依然很多人选择对这个对联。毕竟单纯从字面上看,冰比冰水冰还是挺有趣的。如果不考虑平仄的话,有人对“明是明月明”,也有人对“牛无牛人牛”。那么大家能对出下联吗?
选铜对联就找杭州朱氏铜艺,铜对联